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重要工作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与记忆数学语言,学习数学公式,阅读学习图表,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问题;创新;效率;课堂
前言
在长期的数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与教师将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能力上,忽视了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了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数学问题,才能理清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形成更加清晰的数学学习思维。
一、利用概念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都属于基础知识范畴,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也应当成为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素材。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学科对于概念与定义的精准性、严谨性、逻辑性有更高要求。在有效阅读概念、定义等内容之后,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数学现象的本质,更好地感受,完善个人思维,充实个人头脑。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学概念与定义是最能体现数学学科特性的教学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反复细读,在推敲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讲解数学概念和定义时,教师可以借助分析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尝试自主学习法,每讲解新概念和新定义时,都给学生3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重点,能够明确数学概念的重要信息,研读每一句。
像在讲解除法概念时,课本中关于除法的定义是这样的,“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的定义里,涉及到因数,这是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所谓因数,就是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3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自己关于因数的概念,并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去理解新的除法概念。鼓励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成为自己具体可感,可以理解的实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新概念,举出具体的例子,便是其理解了数学概念的一种表现。在阅读除法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个因数的积、其中一个因素数、求另一个因数”这样的重要信息划出来,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习题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习题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做习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做好习题,就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们认真读题,学会抓住关键词,读懂题意,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方式。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在应用题解答方面比较困惑。究其根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不能抓住关键信息,不能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其解题的正确率。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特定条件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探索,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像“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这样的题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经典。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应用题中所包含信息的理解说出来。便能够让学生的阅读问题暴露出来,也能够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读题思路。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就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根据这样的阅读分析,学生能够通过列式的方式获得椅子的价钱为32元,桌子的价钱为320元。
三、创设真实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情境,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减压作用。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得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越高,理解能力越强,思维越活跃,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逐渐减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形象环境,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进每一位小学生都集中精力去理解去分析。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根据教材内容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借助新的学习内容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上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比如在讲解“辩论方向”的知识时,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图片内容和文字资料,结合图片内容去确定某物的相对另外一物的方向,是十分常见的练习。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地图,将平面图和立体图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积极理解阅读内容。像“明明家在学校哪面,在图书馆的哪面。苏苏要上学,可以先向哪面走到谁家,再向哪面走到学校。也可以先向哪面走到图书馆,再向哪走到学校”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理清谁是要思考的对象,谁是参照物。在课堂中,教师选择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加形象与生动的资源,有助于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实物的帮助,让学生借助真正的地图去读图,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借助他人的力量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的阅读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要关注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中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会听课,会看图,会表达,会解决问题,会思考,会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个人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水平,积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启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下),2019,(1):31-32.
[2]李碧霞.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索[J].黑河教育,2018,(11):63-64.
[3]陈红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2018,(41):115.
[4]孙永娟.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