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策略探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策略探讨

作 者:张 芸 (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 201804)

摘   要: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成为了助力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更是新时代所重视的新学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者,我们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教给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之外,还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本文笔者就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引言
所谓发散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思维灵活性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就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从学习一个知识点而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也是需要学生具备思维的延展性和发散性的,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如何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呢?接下来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再现思维发展性教学情境
  再现生活,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创设的信息技术情境应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如同面临真实生活,头脑中已有的大量知识经验会迅速作用于问题情境中,在分析、处理问题时会得心应手,表现出思维异常活跃、畅通少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思维的阻滞性,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情境的创设再现生活。生活实际情境就是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迁移整合”到课堂中,学生会感同身受、思维积极,处理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用到比较多的是浏览器的使用,在学习用浏览器查找资料并保存资料时,可以在充分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教学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上课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喜欢一些明星时总喜欢将他们的照片作为电脑桌面的背景,那你们是如何找到他们的图片资料?又是怎样进行保存的?保存在什么地方?如果需要一些他们的文字资料又该如何保存?想要快速访问这些网页那又是如何将网页保存的?想要以后这些生活化的教学疑问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以达到扩大发散思维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理念,巧设思维拓展类问题
  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在当前科学技术的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十分有必要。由于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专业术语,学生对这些语言通常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对专业术语进行加工,以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讲解一些概念知识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平铺直叙的方式,这种枯燥无味的方式将直接降低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设计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后再设计问题。比如,输入设备是什么?学校多媒体教室中的哪些设备属于输入设备呢?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思考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调整教学心理,根据发散思维的特性培养发散思维
每一个教师既是学生的授业者,也是学生的心理研究者。能够熟知教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要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实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先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特性,从而才能针对性教学。对此,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由于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这样很容易抹杀一些同学的创造性。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在学习PPT插入新幻灯片时,方法有多种。我先不讲怎样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问其余同学:他的操作对吗?有不同方法的吗?学生会在上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再次尝试操作。所以笔者在上课的时候一般让学生用自己容易熟记的方法去操作,一题多解,让学生明白:人家的操作是对的,但你的未必就是错的,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我还特别强调要自己完成,不要人云亦云、老跟着人家转。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让自己动手,体验“成功”的感觉。计算机学科强调的是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讲理论,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上机。另外,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要鼓励学生把这种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例如,我上拓展课时用光影魔术手进行图片的处理只做了少许讲解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笔者同样对学生要求,在使用中每节课只能提一个问题,而且问题要有代表性。一开始还有几个学生提问,到后来他们都能通过自己或同学把问题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三是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上面所举的学生处理图片能够通过自己或者同学得到不同的处理图片方法的例子,正是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表现。
  结语
综上所诉,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现代社会性学科,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运用信息技术,也在于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接班人。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学者,笔者将会在后续致力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和思维拓展性,力争让学生活学信息技术,活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6-120.
[2]蔡广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