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课堂的宗旨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命”,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对初中生来说,该如何重新焕发它的感悟力?应基于学生成长中的思维发展,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辨提升。本文结合宁波市名师郑乐安老师执教的《敬畏生命》和笔者执教的《守护生命》,通过遴选生命的素材、设计生命的追问、开启生命的告白,来践行核心素养的思辨力,焕发生命课堂的感悟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辨力;生命教育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流行,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但发展至今,青少年对生命的理解依然存在偏差,自残自杀、伤人杀人、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层出不穷,不得不让我们再次认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这样诠释:所谓“生命教育”是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可见,生命教育是一个基于学生“今日”之认知,反思学生“昨日”之问题,指导学生“明日”之发展的、系统的课程。这种联系性、系统性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基于学情、创设引导、开启思维、达成效果。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之思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据此可见,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应是“公民素养”,即思想品德学科要培养能自我调适、有思辨精神、有价值信念、有公民行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围绕“公民素养”,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由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这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所谓“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观察并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独立思考、辩证思维、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见,思辨力是“公民素养”的基础。
二、思辨力培养在生命课堂中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涵盖了许多与学生“生命”有关的内容,例如,“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又如,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珍爱生命、感悟人生”……这些都需要一个思辨的升华过程,是诉求、宣泄、表达,更是理解、反思、修正。如果缺失思辨力的支撑,学生对待生命的是非善恶观念可能就是线性的、平面的,那么,最终培养出来的“公民素养”将会偏离社会现实,与育人目标相悖。
“生命”,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对初中生来说,该如何焕发它的感悟力?笔者认为,区别于小学的生命教育,初中的生命课堂要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辨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成长中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今时今日”对自己生命的认识、追求,甚至迷茫,借助思辨的力量来步步引导,让学生辩证地认识生命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的韧性。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开始逐步、自觉地完善自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追求理想的人生。
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生命课堂最终导向学生能理性思考公民责任意识、智慧提升公民素养、正确掌舵公民责任人生,是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行动启迪的。
三、生命课堂在思辨下的层层感悟
(一)遴选生命的素材,有效加热思辨的温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它必须遵循“理解——认同——内化”的认知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素材的遴选应基于学生生活,这样才更易引起学生强烈的体验和思考,从而有效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下选取郑乐安老师《敬畏生命》片段)
郑老师在课前用一曲《等待你的消息》将学生带入马航失联的时刻,体会亲人的焦急与揪心,感受生命骤然消失的震惊与困惑。紧接着,借助这样的情感焦灼,郑老师设计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生命的无价与尊严。
【教师设问】马航失联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个月里,投入4400万美元,成为航空史上最贵的搜寻行动。各个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搜寻,你觉得值得吗?
【学生表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所以我们要搜救,这是对生命的敬重。
【教师追问】那当生还可能几乎为零的时候,还要继续搜寻吗?
【学生表现】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生1:不用搜了,浪费钱,可以把这个钱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生2:要搜。即使是残骸尸骨也要找到,给逝去的生命一个交代,给家属一个交代,因为生命是有尊严的,生命是神圣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找到真相,获知事故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和预防类似灾难再次发生,这也是敬畏生命的体现。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道德活动空间……只有重视道德情感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一个有‘温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和技能”。本堂课的导入,郑乐安老师借力于一个真实的生命素材,迅速营造出一个有感召力的课堂氛围,并由此架起学生与素材之间的道德情感桥梁。
“该不该再继续搜寻?”这是基于教学素材下的设问,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那渺渺不可及的希望,思维的发展在衡量的天平和道德的情感中步步升温。而最终,所有学生一致选择继续搜寻,为那一丝希望、为让死者入土为安、为给生者一个交代、为还生命最后的尊严!真实的抉择之下,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经历思、辩之后,那种对生命最朴素、最真诚的感悟。
这一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维发展产生了“联姻”;这一刻,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在感受生命的脆弱与辩证生命的无价中有了思辨的温度。而这,必然对学生今后如何对待自己生命,在行为方式上作出道德价值的引领。
(二)设计生命的追问,有效挖掘思辨的深度
所谓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的二度提问。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子,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直至他们理解透彻甚至能指导他们将来的行为选择。
(以下选取笔者《守护生命》片段)
【教师播放“确诊结果”】在核磁共振等检查的确认下,霖霖的确被撞瘫痪了,且伤情严重。
【教师设问】多方专家会诊后给出了“择期手术”的治疗方案,这让霖霖的父母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使手术成功,霖霖可能,也永远都站不起来了。而经历了手术的霖霖,却时时期待着自己可以重新站起来的日子。如果此刻,你在霖霖身边,你会选择告诉他真相吗?
【学生表现】
生1:现在还不能告诉,这会让霖霖失去活下去的精神动力。
生2:不能在霖霖经历了身体上的伤痛后还给他的精神致命一击。
【教师追问】在大家的隐瞒下霖霖接受了康复治疗,效果还是比较乐观的,但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推移,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对霖霖隐瞒真相呢?
【学生表现】
生1:长时间的隐瞒就是欺骗,得让霖霖面对现实,这样才能规划好今后的生活。
生2:我们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大,还有心灵的强大。所以,得让霖霖正视自己身体的残缺,接受自己生命的实际情况。
运用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的视频创设情境,并追加具有道德思辨的问题,学生会因加深思考而使情感体验更长久地留在心里。
同样是对病情的隐瞒,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处理。笔者的追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除了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外,还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处理选择,对生命涵盖的范畴有了深刻的认识——生命不仅仅只表现为有形的肉体生命,还包括无形的精神生命。尤其是对他人精神生命的守护,在笔者适时追问、学生深入思考中落小、落细、落实,呈现出知识、情感、方法、实践浑然一体的主题学习之旅,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思索、内化、沉淀,并最终催开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花蕾。
笔者用一个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也拉近了学生对生命守护的距离感,从而引发心灵的正视,体会到原来生命守护并非是一个单一的举止,点燃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燃动学生今后的行为指向。
(三)开启生命的告白,有效拓展思辨的厚度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的人,往往不受课堂束缚,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反观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在层层思维之下,反思自己的过往,并说出内心的真话,表露内心的真情。而这深藏在人心深处的真实却又是最难流露出来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辅助一些能开启情感蒸腾的体验,来达到心灵的洗礼。
(以郑乐安老师《敬畏生命》为例)
【活动设置】阅读家长来信:“你的生命对我们很重要”。
【教师引导】体味父母的良苦用心,分享父母最真情的表述
【学生交流】
生1:父母在信中的很多文字让我颇为感触,我的生命对于我的父母而言很重要,所以,它不只是我个人的,也属于我的家人。
生2:我的父母都很忙,从来没有和我有这样的交流,我很感动,知道在父母的心里我是那么重要。
教学内容若仅以教材内容为教学资源,会因缺失课外资源而变成一潭死水,导致学生的思维变得单薄。郑乐安老师改变了把课程资源归于教材的狭隘的思维定式,用“一封来自父母的信”开启生命的告白,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的确,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洗礼生命。孩子从母亲体内诞生,是父母爱的结晶与心血,没有谁能比父母更重视子女的生命,也没有谁能比父母更适合成为孩子生命教育的老师,每一封信里的文字,平实却又深情,当学生打开信封、慢慢品读、真情分享的时候,哽咽的声音证明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最震撼的感悟。
(再以笔者《守护生命》为例)
【活动设置】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帮助获知真相的霖霖继续坚强?分小组设计帮助方式。
【学生交流】
生1:带霖霖去结识一位有相同经历的人,让他们相互鼓励。
生2:给霖霖推荐一本励志书籍,让他从中获得鼓舞。
生3:带霖霖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让霖霖感受到哪怕是残缺的生命也依然可以发光发热。
【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谈到的这些活动,哪些是你自己曾亲自参与过的,并分享获得的感受。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很多活动的开设都有它的目的和意义,参与其中,使我们有所收获,无论是身体上的锻炼还是某些精神品质的习得,这让我们的生命,从肉体到精神获得充盈。而其实,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的表现,也曾鼓舞过别人。
【活动设置】播放事先拍摄好的采访视频。
【学生感受】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还包括精神上的榜样示范作用。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丰厚的认识。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生命教育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并带给他们真切的感悟,需要教师在活动的设置上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在步步引导下最终落脚在学生自己身上。
“精神生命”作为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对充盈精神生命的作用。笔者通过活动设置,以帮助霖霖的方法设计为垫板,让学生在活动设计理由的阐述中感悟到:良好精神品质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养护的作用。接着,将话题由霖霖拉近到自己,又由自己延伸到身边人……这样的情感激荡,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厚实,也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越来越丰盈。
受道德感染与思辨认知,这份对生命最动容的体验,会在学生们今后的生命中持续蔓延,并最终达成思品学科核心素养所要培养的“全面公民”。
生命课堂需感悟生命,这就要从关注学生情感做起,培养学生的感与悟、思与辨,追求由现象到本质、由单一到全面、由主观感受到客观理性、由个人情感到社会价值追求的思维过程。据此,来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人生、善待人生,提升公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2008:58-59.
[2]唐凤林.思辨力: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课例研究》.2015.12B.
[3]倪静思.论学生思辨力的流失与重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17.
[4]关月梅.道德思辨,品社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入点.《福建教育》.2016.4.
作者简介
方翌昱,女(1984-),浙江宁波人,宁波镇海区立人中学,中学一级,大学,任教初中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