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刘兰玲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民路小学,山东 菏泽 274511)

摘   要:阅读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感知、思考、评价以及推理的一系列学习过程的总和,阅读既是学生积累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大力推崇阅读教学,并将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小学生提高他们自身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循序渐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可知,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如何深入的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是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阅读时间和条件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现如今,许多小学生都普遍的存在学习任务繁重、课后作业较多的现象。在学校,语文教师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在家里,家长也会督促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这样就直接导致小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阅读内容。久而久之,即便小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选择阅读内容,也会下意识的选择放松和玩耍,失去了培养自身文学意识的概念。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结合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可知,当前大部分小学生都缺乏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阅读教学时只是安排学生利用固定的模板和答题形式做阅读,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意识;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的教材内容单一、乏味,语文教师在选课外阅读素材时也侧重选择以升学为目的的阅读内容,学生面对大量重复性的教材也很难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丧失。
3.注重内容理解,忽视人文熏陶
一直以来,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还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偏重讲解和分析阅读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道德的教育,也就无法形成人文素养。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般来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阅读文本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第二部分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文本的主要思想和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查找字典认识陌生的生词和生字,通过在文章中标注做好阅读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通过几个层次的划分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主旨,通过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逐渐清晰文章背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颐和园的照片和简介,让学生自行了解颐和园的基本特征和情况,通过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整体对文章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有关描写颐和园的基本线索有哪些?颐和园有哪些景点?”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课文,这种直接、精简的问题形式既没有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还能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的背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标准要求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求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体现共性的学习情况予以点拨或者示范,鼓励学生自身积极的提出自身的想法和意见,创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狐狸与乌鸦》内容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文章内容,总结狐狸骗乌鸦的几个情节,然后在课下组织小组合作编写剧本,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创造,当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狐狸抓住乌鸦的虚荣心,并且三次骗取乌鸦的信任时设计人物对白,学生不仅能够走向作品的深处,还能够悟出深刻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在阅读中融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文章并不是无情之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切反应,学生只有在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况下,自身才能够获得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但是文章的情感是依靠诵读出来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一些丰富的情感语言,深入的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情实感。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彩那天》的最后一段时,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点拨“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然后在配以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带领学生深刻的回味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结语
总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产生阅读情感共鸣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景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4(04):12-13.
[2]林旭江.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小学学科教育,2017,24(03):23-24.
[3] 徐有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2(12):123-124.
[4] 史玉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