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并提出了人类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美德及与之相对应的 24 种性格优势,这些美德不仅在西方文化中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美德的剖析,提出运用美德跨文化研究方法,促进美德跨文化研究的适用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美德;跨文化
引言
美德是一种人们以高尚智慧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项的气质,是一种优秀的道德性品质和行动能力。“美德是一种精神力量,有其自身的特质,同时又内涵着着现实社会的价值指引,人能够以卓越或足够好的方式来自处和处世”。[1] 积极心理学认为美德它一旦形成,就会是相对稳定并且习惯性的心理结构。尽管中西方有地域的差异,但是美德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在简述理论背景的基础上,使得美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针对对美德跨文化研究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努力为积极心理学美德的跨文化研究呈现新面貌,进而为丰富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美德
学界对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其本质是着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应该是功能健全的,能够有效发挥个人优势和潜能,追求自我实现的,只有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人格,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 Seligman 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他提出了六大美德与二十四种性格优势(见表1),六大美德包括智慧和理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卓越,每种美德各包含3~5种性格优势。[3] 其中智慧美德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 勇气美德包括真实性、勇敢、坚持、热情;仁爱美德包括爱、善良、社会; 正义美德包括社会正直、领导力、团队团结;节制美德包括宽恕、谦虚、谨慎、自我调理;卓越美德包括美感、感激、希望、幽默、虔诚。现有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性格优势与其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积极的工作体验相关。因此,寻找自身的性格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追求心理幸福感和自我实现。[4]
二、西方文化中的美德
西方文化中的美德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罗马,西方思想家们都非常重视执政者自身的美德在为国家和民众树立榜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以西塞罗为代表的罗马人更强调共和国的利益是执政者和民众的道德依归。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美德和荣誉的追求,极大的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政治思想的发展,并影响着近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国际行为准则。
柏拉图的《理想国》关注的就是“善德”,即良善之人和良善生活以及如何达致善人和善生活的问题。柏拉图对美德很推崇,他强调“美德即知识”,主张“哲人王”统治、提出正义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美德即知识”可以理解为美德这种品质本身就是知识,而且是能够被人们学习和掌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根据每个个体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合理分工、互相协作。西塞罗《论共和国》的哲学表达也正是罗马人对祖先传统的呼吁。他曾经提到“尊贵的和平”,就是他从道德传统中选择的善德。道德义务源自国家依赖的四种品德,即智慧、正义、勇气和节制。其中智慧属于理智德性,后三者属于道德德性。社会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但必须经由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指引才能达致完美。在这四种品德中,西塞罗尤为重视正义的品德,他认为缺乏正义的精神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暴力破坏,其余三种品德需以正义为依归,也就是说仅当它们旨在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时才是道德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仁爱都是中国美德的主要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其内涵不断丰富、内容博大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的历朝历代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仁是指有仁爱之心 ,比如唐太宗爱民如子;“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比如荆轲刺秦王重情义;“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比如孔融让梨懂礼数;“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比如古代著名的空城计;“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诚信为人之本也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仁、义、礼、智、信”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
四、美德的跨文化研究方法
虽然中西方有地域的差异,但是美德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广泛存在的,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表现同一美德和性格优势题目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存在中西方关于美德研究的差异性。解决美德研究的差异性关键在于建立跨文化研究中的等价性。建立概念等价性和测量等价性是在不同文化群体中进行该类研究的先决条件。“社会行为科学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检验文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一是主位研究,倾向以一种立足本土的视角来描述本位文化;二是客位研究,认为文化的外部因素远比其内部特点重要。”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势与缺陷,所以段文杰、谢丹、李林、胡卫平等研究者提出了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方法来发展具有跨文化特性的研究工具,此方法使得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德研究具有可比性,也使得研究的结果在其他的文化中得到检验和交流,可以发展出适用范围更广的概念或理论。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方法将会更好的推进积极心理学美德的跨文化研究。
结语
鉴于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德思想源远流长,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所颂扬的美德和优势越来越多样化。运用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方法能更好的进行美德的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从而解决美德研究地域差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友鸿,程肇基,梁凤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公民美德培育[J].求实2012(10)
[2] 郭雯,赵文,罗燕.某高校贫困生性格优势与美德特征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6(06)
[3] 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M].2000.
[4] 曹鑫茹,郭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环境美德伦理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5] 段文杰,谢丹,李林,胡卫平.性格优势与美德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16(04)
[6]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7] 周雅,刘翔平.大学生的性格优势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
[8] 梁笑迎,郑林科.美德及性格优势:获得幸福的积极心理力量[J].大众心理学,2015(11)
[9] 孙晓刚.当代中国家庭的美德教育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3.
[10] 戴胜鹏.美德及其养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15).
[11] 梁笑迎,郑林科.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积极心理学美德及性格优势[J].新西部(理论版),2016(23)
[12] 黄之晖,任俊.《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
作者简介
方红艳、1993年、女、汉族、安徽省铜陵市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