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特点使用不同的启发方法,引起学生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篇的教学;教学运用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开始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们喜爱上思想品德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教育,还要增强学生们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我国在古代就有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中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程和发展,即使在今天,该教学方法依然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教师们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和更好的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运用
(1)提问式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非智力因素的引导,结合课本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提问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通过课堂上共同寻找答案来完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图片对学生们首先提问“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要排队呢?”,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后然后带领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在学到一位妈妈制止了自己孩子要插队的行为,再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这位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学习结束之后根据2015年某小学发生的拥挤踩踏造成学生们伤亡的事件提问“为什么这个学校会出现这样的事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既避免了思想品德课堂单板枯燥的气氛,也能让学生们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学习到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品质素养。
(2)举例式启发
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核心内容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其中举例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屈辱与抗争》的学习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抗日英雄杨靖宇和大汉奸汪精卫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两个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杨靖宇在东北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即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和敌人进行周旋最后壮烈牺牲,受到中国亿万人民的敬仰,流芳百世。而汪精卫则在民族存亡之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甘作日寇的走狗,将在历史上遗臭万年受到后人的鄙夷。通过对比,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
(3)情景式启发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情景模拟,让学生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愚公移山》的教学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别扮演愚公和智叟,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将故事再现。当智叟想要阻止愚公的时候,扮演愚公的学生回答“即使我死了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是我还有儿子,我儿子也有儿子,我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这样我们一代代坚持不懈的干下去,总有把山挖空移走的那天。”让学生们通过感受情景的氛围,学习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愚公那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
(4)辩论式启发
在对小学高年级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幼稚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适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新的、可以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辩论会的活动可以有效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热情。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针对当前比较热门的普遍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的社会想现象开展活动。例如,针对老年人倒地扶不扶的事件,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为正反两方。正方通过根据自己这几年来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解来阐述应该扶老人,而反方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不好的现象和自己在在思想品德课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反驳。这样让学生们通过辩论既加深了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又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周芬.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0):29—30.
[2]赵欢.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76):126.
[3]冯兴斌.思想品德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2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