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深度体验教学的路径

小学品德与社会深度体验教学的路径

作 者:陈红燕 (广东省茂名市福华小学 525000)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开放性的、实践性的,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深度体验,在深度参与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深度体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真正内化道德品质。深度体验教学的可行路径如下: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深度体验的关键点;选对方法,给予逐渐深入体验的机会;写作与践行,表达深度体验的感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深度体验教学;品格养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很多教学内容是生活中的实例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1]学生只有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有深度的体验才能体悟到品德的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不能肤浅地展示实例,不能形式化地开展实践活动,而是要让学生深度体验富含道德力量的故事的道理,体验实践活动道德美感。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体验需要教师的引导,从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开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课堂生成性知识,丰富和深化学生的体验。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浅层理解的表现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是相对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浅层理解和深度理解,浅层学习是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导致为了考试而对材料进行表面的、短时的记忆,不能促进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持。[2]浅层理解多针对短时记忆再现的内容,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需要深度体验的要求不符。然而,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让学生浅层理解的层面。首先,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由于开展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策划,因此很多老师尽量少开展活动,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体悟。其次,很多教师的教学素材局限于课本,课堂也是围绕着教材展开,不能有效地拓展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情境。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总是举教材中的例子,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更生动有趣地插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趣案例。最后,品德与社会的评价单一,有的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深入体会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品德与社会不同于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评价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尤其是教师基于观察的对学生的反映,单一的考试评价只会让学生陷入学科学习的模式中。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深度体验的意义
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内化和吸收,不断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短时记忆和再现的知识,多是需要学生理解和体验的思想认识,因此更需要学生多进行深度学习,从深度体验中理解某种价值观念或道德品质。
(一)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的深度体验强调实践,实践的价值更应该是赋予概念意义,实践不仅仅是最终理解的一种手段,它是学习的目标。[2]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其学习的初衷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调动的是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深度体验需要调动个人情感和精力,重要的特点是全身心投入,并且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这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开放想、活动性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深度体验活动能够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也不是能够记忆就是理解,而是在学习内容中加入个人情感,将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能够带动日常生活中的观念的改变。
(二)真正内化道德品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方式,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成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深度体验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和全情投入,有利于学生将道德品质内化为自我的心理品格。首先,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道德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认识,并在生活中思考可践行。品德与生活课鲜活的、充实的和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4]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体验过的情景时,认知结构中的认识会被自动唤醒,带动学生以体验时的情感和态度来对待事件,道德品质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其次,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深度体验,使学生关注道德情感,主动学习并建构思想认识体系。在道德情感的感召下,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也会将这种情感认识主动地迁移到生活中,进一步深化道德品质。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体验的路径
(一)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深度体验的关键点
梳理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全面了解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整合品德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明确每一单元和每一课时的教学定位,发掘相关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有它有整体的认识,而不是只了解自己所教的学段的教材知识。其次,教师可以明确定位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即这节课在整个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这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作用,这节课的具体内涵和目标等。最后,梳理教学内容意味着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收集、补充、解读相关的教学资源,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也为学生的深度体验提供足够的保障。
例如,有关助人为乐的践行与写作的练习,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认同助人为乐的行为,笔者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思助人""说助人""写助人""行助人"。其中,在"写助人""行助人"的引导中,学生可以写下看到的助人事件、自己践行的助人事件,但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自己的内心体悟。学生不断地记录,反思一件件助人的事,参与到各种助人行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观察和记录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助人者的心灵美德以及由助人而感受到的真诚的快乐。这样,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在认识上也更加认同助人为乐的品质,形成助人为乐的正确价值观,并引导着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美好品德养成的教学,美好品德的养成又需要学生深度体验生活中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事件。教师需要系统规划教学,给学生创造深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感悟道德情感,进行实践行动,成为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选对方法,给予逐渐深入体验的机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由许多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方法、步骤、手段和技术组成的有规则的活动方式。[5]选对教学方法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具有让学生改变思想观念的意义,对于某一方面的教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获得更加的价值指导。对于知识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观看视频等的教学方法;对于情感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如参观、劳动、表演、探究等。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因此情感体验是教学的主要方面,对此,实践活动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勿忘国耻”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不能在课堂讲授过去国家危难的情景,而是要带领学生去历史博物馆、革命先烈纪念地等场馆参观,进行相关的情景剧排练表演,或者引领学生采访老一辈革命红军,也可以带领学生在清明节给牺牲的革命军人扫墓。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深度体验国家的概念、人们对国家的情感、从历史中领悟到的中国民族的精神力量,感悟国家在民族危亡时刻国人的勇敢和团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写作与践行,表达深度体验的感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深度体验离不开深度参与,深度参与是指学生身体、心理、情感、认知的全部参与,还包括持续的关注与身心改变。深度参与的学习并非是一时的活动参与,更强调对活动关注的持续性和后续的改变。写作是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窗口,践行是实现内心想法的武器,写作与践行是学生深度体验中后续努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写作和践行引领学生让自己的深度体验更加持久,将由深度体验带来的改变深入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写出来,如表演历史情景剧之后的体验,辩论赛之后的感觉,听革命前辈讲故事之后的感受,等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重温体验的过程,感悟其中的启示与美好。践行和写作可以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写作记录的形式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1).
[3]  吴春蕾.品德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8(26).
[4]  葛乃田.让品德与生活教学闪现生命的活力[J].江苏教育,2005(6).
[5]  肖凌戆. 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思[J].课程教学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