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个良心工程,更是个社会工程。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时至今日,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等都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
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劳动力的匮乏,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而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留守儿童900多万,他们大多数都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也有一部分寄住在学校,因此,他们面临着如下一些现实问题:
(一)亲情缺失问题。
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特别是社会化过程,父母的关爱对留守儿童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的发展。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所以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势必寻到其严重的情感饥渴和发展障碍。
(二)安全问题。
留守儿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由于年龄、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孩子基本是“放养”状态,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很少过问,更谈不上辅导,对过于顽皮捣蛋的孩子更是想管管不下,不会管,不知所措,再加上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监管衔接上的缺失,加之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及他们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溺水、触电、被拐卖、食物中毒、女童被委托监护人性侵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行为的偏差。
1、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2、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四)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任务的担子大多是落在祖辈们的肩上,他们被动承担起学习教育任务,而且年迈力衰,在对孙辈们的教育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他们大多数都是文盲半文盲、知识贫乏、教育观念落后,他们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结构等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一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对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难以承担起对他们的学习教育责任。
另外,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样使孩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最终害了孩子。
(五)社会影响问题
现在为多元化社会,情况复杂,一些不良现象消极低俗的负面影响也会腐蚀他们。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自身的控制能力差,极易接受不良行为。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一)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科学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帮助祖辈们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而不是放在起早贪黑的农活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一般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感情的缺失,主要采取给孩子寄钱、寄物的方式,导致一些留守孩子养成大把花钱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为在外打工面忽视其教育的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书信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态,尽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要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学校是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根本
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应起主导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适合发展的空间。应逐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临时监护人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留守儿童特点,强化规范养成教育。学校要及时向留守家庭传达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以及老师的建议和家教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说明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三)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尽到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力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因此良好的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前途。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爱才是根治留守儿童问题这一顽疾的良药,只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尊爱,社会的关爱,他们定能重拾学习生活的信心,像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