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当听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首歌曲,我的心不由得泛起阵阵涟漪。俗话说:树木虽多,无一相同。百木成林,形态各异。我班有55位同学,犹如55朵含苞欲放的花朵,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作为班主任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不同的孩子。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同一种方法去教育学生,势必会造成一些偏差。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有自己的爱与憎,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有他们独特的纯真,独特的敏感,独特的心语。我们班主任要学会耐心地等待,给孩子一方晴空,给孩子一片希望,给孩子特别的爱。相信,这特别的爱一定会带来一分惊喜,一份收获。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教育;爱
胜胜是我班公认的调皮大王,课堂上不是摸摸这儿,踢踢那儿,就是拉前后左右的同学讲闲话,做作业更是三心二意,除非老师站在他旁边,否则就不动笔。为此,我没少在班级里狠狠批评他,有时课上到一半都会忍无可忍地大声提醒他专心听讲。我也多次找他的父母交换意见,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教育。然而经过与他一个学年的“较量”,我把多年“积攒”的“绝招”都用完了,仍无济于事。我不得不认同他家长的看法,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无药可救了。但是,这学期我突然发现他在变了,而这一变化是从开学初和他的一次悄悄话后开始。
记得那是春节后开学不久,我的咽喉炎急性发作,嗓子一下子嘶哑了。课堂上孩子们听到我异样的声音,都变得特别乖巧。可当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时,我又发现独自坐在最后一位的胜胜正随随便便地翻看着课本,嘴巴一动也不动。顿时,我火冒三丈,快步走到他身边,想要训斥他,可嗓子却像被什么堵住似的,发不出一点声音。看着眼前这个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我泄气了,也打消了责备他的念头。我用几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得到的声音在他耳边说:“好好听着大家的朗读,待会儿请你帮老师来点评点评,”听了我的话,胜胜一下子坐直了身子,挺直了腰板,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疑惑地望着我。我微笑着朝他点点头,小家伙竟然不好意思地脸红了。等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胜胜还真像个小老师似的提了一大堆意见,什么声音不够响亮,没有读出感情等等。随后我又请他代老师示范朗读,虽然他读得不是声情并茂,但读得非常投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表现。课后,我又悄悄地对他说:“刚才你朗读的声音真好听,很像电视台的播音员。”小家伙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天里就拿着语文课本找同学听他朗读。
在往后的语文课上,凡是朗读课文,胜胜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每次都把小手举得高高,他的朗读水平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不过除了对朗读有兴趣外,胜胜还是那个多动的胜胜,连做作业都是一边写字一边玩橡皮,结果可想而知,字写得东倒西歪不说,写错的字也是接连不断。面对这样的作业真让人生气,叫他重做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改变。想想他在朗读上的进步,我的眼前突然“柳暗花明”,还是让“悄悄话”来帮忙吧。每当做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总会在教室里巡视一周后就站在他身旁,时时给他吹吹“耳边风”,如“今天写的字跟你的人一样漂亮了。”“如果再仔细检查一遍,你一定会发现有个字写错了。”“这道题做得又对又快,你真聪明。”这些悄悄话犹如三月春风吹开了孩子懵懂的心房。不知不觉中,我与胜胜的心弦发生了共振,只要一发现他思想开小差或有贪玩的举止,我立刻上前悄悄指出。胜胜也特别喜欢这些悄悄话,听了后马上还我会心的微笑,随之便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前不久,我在胜胜的日记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我讨厌妈妈对我大吼大叫,讨厌妈妈对我唠唠叨叨。我最喜欢孙老师对我说悄悄话。我希望妈妈也像老师那样温柔,也像老师那样尊重我,因为我长大了……”读着读着,我的脸红了,因为我也曾经对调皮的孩子们大吼大叫,大声训斥。真的要感谢胜胜,是他让我明白,尊重学生——应从轻声细语开始。
这之后,我彻底放下了自以为是教师应有的威严的架势,每天微笑着走近学生,轻轻地和他们交流,常常弯下腰蹲下身与学生真诚地交换意见。渐渐的,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悄悄话,他们亲近我,向我打开了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作为教师,真真实实地了解了学生所想的,知道了学生真正需要的,育人的工作就轻松多了。温柔的一个眼神,轻轻的一个手势,悄悄的一句暖心话,使班级同学不断改掉坏毛病,逐渐养成好习惯。看到这喜人的情景,我由心底里发出:悄悄话的魅力真大啊!
反思:“悄悄话”如习习春风,如丝丝细雨,它传递着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关爱、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谁就能取得成功。” 是呀,作为班主任,应珍视那些发育不良的“幼苗”,用真心换真心,用特别的爱去体会学生,用特别的爱去体谅学生,让我们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去收获一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从来不简陋[A]. 许蕴霞.传道授业平天下——江苏优秀教师论文集[C]. 2015.
[2]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 王佩芳.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 2006.
[3]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 吴小辉,魏琳琳.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