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要求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适合教学标准,创新发展。学生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全方面高素质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基础教育的改革越发得到重视,但是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本论文笔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功课的教育改革作为研究背景,解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策略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的小学教育不断的深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在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正确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崇高的教学素质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论文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展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枯燥的传授理论知识[1],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眼中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敢过多的与老师接触,师生之间的距离被逐渐地扩大,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但是经过教学改革,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做到有问必答,引导学生提问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信,主动的去接受知识的传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灵互通,依据交流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二、划分小组学习模式,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功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划分小组学习的模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互帮互助,遇到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答案,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布置的问题带有多元化的答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的建议,派出一名小组代表,总结一个小组的综合性的答案,针对提问的问题,整理不同代表之间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内容。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教学[3]
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学,需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对所有的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其中奥妙这一心理,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使学生不仅要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还需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比如,在学习“我们的生命”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或录像,对比妈妈怀孕前后的状态的不同点,以及出生时,家人们是什么心情?观看自己的出生记录,说说现在的自己看到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后组织课堂活动,选择不同的学生代表生命的每个周期,将其排序号,命名小组为“生命号”列车,选择生命阶段对应的位置坐好,根据生命的轨迹,在行驶的不同阶段,说出相应的感受。课程结束后,谈谈自己的成长与收获,珍惜生命,理解亲人给予的厚爱和期望。
教师这种真实化的课程设置,掌握了学生的需求,通过情景开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拓宽视野,满足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四、定期参加教学培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定期的参与教学培训,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设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规划教学计划,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下节课程内容的任务,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善于问问题的能力,互相进步与学习。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给予详解的回答,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仔细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的做出课程进程调整。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真正的做到理论与知识的结合。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能够减少书写板书的时间,阻止粉末灰尘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促进师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在教师深造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进行保存,只有在不断的借鉴下,才能完善课件。播放多媒体动画[4],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习的视野,从不同的方面掌握学习知识,找到学习的捷径。
教师除了要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时刻进行德育教育相关工作,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效仿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据教学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成长。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最优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感受到掌握知识的快乐。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明确教学工作的定位。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思路,符合课程设定的标准,对我国小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建敏.浅谈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197.
[2]金大钢.立足生活整合学科多元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神州,2017(3):66.
[3]刘燕.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0):79.
[4]钱珺.小学品德与社会开展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