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感受美、感悟美、体味美、品味美,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笔者通过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总结例谈,从创设情境、引导朗读,激励评价、扎实生成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美育;感受美;感悟美;体味美;品味美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美
“情”蕴藏在课文内容中,情感是有着温度的一种人文情愫。“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演讲、直观的表演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和谐意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美教育。比如笔者学校的卢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花钟》时,一开始上课就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鲜花图片,想象花开的美景,再拿着一篮子向日葵花,穿梭在学生中,问学生:“你看到的向日葵花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都可以。”学生热烈地争着回答:
生1:向日葵花盘像个大圆盘。
生2:向日葵花真美啊!它像个圆圆的钟面。
生3:我喜欢美丽的向日葵,我想变成一棵向日葵!
……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美的情境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了课堂的学习状态。这个方法既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学习语文的美,又能使课堂达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效果 。
二、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喜欢在课上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教学的语感美。笔者有幸观摩了窦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她出神入化的朗读教学,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朗读课题。让学生重读“打”字感知如闻其声;重读“林冲”两字感知如见其人;重读“洪教头”三个字感知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通过三种不同的读法去朗读课题,理解语言之精炼。
其次是朗读外貌。学生通过带着感悟的表达性朗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这一外貌描写去见识“洪教头”的尊荣。在读中,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是个傲慢的人,是个没有礼貌的人,是个狂妄的人。通过多次的朗读,“洪教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展现在学生眼前,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是朗读人物语言。通过带着动作的表演性朗读“洪教头”和“林冲”的语言,把“洪教头”的狂妄、无礼、骄横和“林冲”的谦虚、知礼、忍让的人物个性,读得栩栩如生,学生从各自的感悟出发,体其情,摹其形,拟其声,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窦老师向我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文学、文字之美,难能可贵的是展现了没有煽情却有情的语感之美。
三、激励评价,让学生从赞赏中体味美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希望是渴望被赏识。”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勇敢质疑,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尽量不用“是、否、对、错”等字眼去评价学生,多用激励的语言发现学生的美,用爱赏析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如笔者学校的麦老师在教学《人之初》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赏识教育的理念,满怀深情,用亲切的语言,把快乐带给学生。她善于在课堂中寻找,用美的眼光欣赏孩子,只要孩子坐姿端正、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等都能得她真诚的赞美。纵观整个课堂,笔者发现麦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赞赏中体味美。如:
“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
“你的眼睛真亮!”
“你读的句子好流利啊!”
“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
麦老师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语句,听起来却让人心情舒畅。
特别是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他们得到老师的激励赞赏时,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从而大大地增强自信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激励评价方式,更能让得到鼓励和认可的孩子们在美的环境中爱学、乐学,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让孩子们从老师充满爱的语言激励中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美。
四、扎实生成,让学生从过程中品味美
一堂语文课意义不仅着眼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矫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美。如果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始终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例如笔者学校的赵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时,先是激情导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有关图片对圆明园有个初步了解,朗读课题,并强调“毁灭”要读得低沉、哀缓,初步激发了学生的“爱”与“恨”,让学生走近圆明园。接着以读生情,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再现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说说被大火烧毁的有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在看和说的过程中走进圆明园。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学生对强盗们刻骨的恨,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切的爱。最后是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在赵老师的激情引导下,学生用笔写下了自己内心最真的感受,并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当孩子们带着或赞美,或哀痛的感情读着自己的文字时,听课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美育的渗透无处不在,它需要教师用智慧去挖掘,用心去打造,教师只要目光敏锐,就能自觉地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流连,在精磨细嚼地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美,感悟美,体味美,品味美,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杨斌.发现语文之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3] 窦桂梅.听窦桂梅讲新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