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走班制下精准培优补差模式的探讨

基于走班制下精准培优补差模式的探讨

作 者:曾禀仁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 516000)

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把培优补差分为两类:常规培优补差和分类走班培优补差。常规的培优补差,其方法往往是把某学科成绩相对好(或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加菜”辅导,从而让其该学科成绩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走班培优补差的方法是根据学生成绩的数据,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能力缺陷,再把这缺陷部分的知识能力依照学科特点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对每个模块进行“配餐”,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缺陷进行自助式“点菜”,从而让其该学科成绩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两种培优补差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两种培优补差的方法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常规培优补差的培养对象如计划经济时期的供应对象,不管商品优劣,反正有人要。不管老师上课好坏,反正有人听。分类走班培优补差如自由市场的供应对象,商品优胜劣汰,消费者用脚投票。教师上课没水平,学生该模块的知识能力进步不大,管理者能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学校质量监控。
常规培优补差只求学生增加分数,至于在哪增加不重要。常见有两种情况:某学生语文能考110分了,学科知识的各环节均衡发展,但仍让他来培优,希望他能上120分;某学生语文虽能考110分了,基础阅读几乎得满分,就是作文才40分上下,老师让他来培优,但给他上课仍然是从“默写-语基-阅读-作文”给从头到尾的强化。很明显,第一种现象是不顾学生其他学科情况的为培优而培优,第二种现象是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盲目而培优。在物质贫乏时代计划经济是有意义的,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就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培优的原理也是一样,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培优,加强针对性,才能事半功倍。 分类走班培优补差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的培优,针对性强。针对第一种学生,可让学生不参加语文培优,把时间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针对第二种学生,该学生可只选择作文培优,使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同时又兼顾其他学科。
两种培优补差的结果值得研究,配餐式的常规培优补差,势必不合部分学生的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使真正需要某种补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而浪费教育资源。对其结果不能精细评价,也不便于科学管理。分类走班培优补差就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
二、分类走班培优补差的操作方法
1. 学生选课。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自认为需要强化的某一知识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堂,选择不同的老师。
原则上根据学生的选择进班上课。如果学生集中在某一模块上,教师可通过分层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多个班分期进行辅导,或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同一模块进行分层辅导。
2.课程确定。老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依据大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学生需要强化的知识能力点开设课程。同备课组老师对任务进行分解,不同模块多点同时开课,循环上课,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循环次数。
分类走班开课计划表
一般来说同一备课组有几个教师就可同时开几个模块辅导班,确定这些之后制定开课计划,如上表,公示,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班上课。
1-4可作为一个辅导周期,5-8既可作为与1-4重复的周期,也可当作1-4周期的深化,螺旋式上升。
3. 效果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登记、比较,为科学评价和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三、分类走班的意义
1.精准施教,体现教师对学生选择的尊重。教师辅导专题是通过对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后确立的,辅导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也是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短板来选择,最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加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分层走班教学的学校来说,分类走班培优补差是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的补充,学生虽进行了分层,但同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这个知识能力是长处但其他同学可能是短处。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共性问题,分类教学关注的个性问题,在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学校,分层走班为主,分类走班为辅,两者相结合,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
2.重复多选,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敏感度是有差异的,对某一知识,有些人一点就明一学就会,有些人可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领会。为了前者,我们要及时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因为后者,有些知识点必须进行重复回放。因此教师分专题按模块循环重复进行教学,是对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科学评价,体现了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教师评价是对教师个体价值的判断和肯定,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可以使学校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有利于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本人对自己对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