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课程的一次革新,其实质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吸收过去好的经验,加入新的元素,弥补不足,开拓创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转变“填鸭式”教育,专注“引出式”教育,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课改实践取得的成绩
课改早已有之,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学校在默默地践行着。其中有些做得相当出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7年八月份,我校引入课改,首次正式在高三年级试点,九月份推广到整个高中部,十月份包括初中部在内的全校所有班级均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是基本形成了课改的新模式,配备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措施;二是老师和学生基本熟悉和适应了新的模式,并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各项素质得到了增强。
二、当前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课改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晚,实践的学校不多,积累的经验不够丰富,一些固有的陈旧观点根深蒂固,加之升学压力过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无法实施下去,也有不少的一部分学校在践行课改的路上止步不前,甚至逼不得已走了回头路。我校自实施以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进展顺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相关的配套制度未够规范,不够完备,出现了某些环节缺少指导和规范的情况;二是部分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课改的新理念、新做法未能完全地接受和转变过来;三是教师对课改缺乏研究,未能摸索出适合自身和学科特点的个别化方案,影响了课改往纵深方面发展;四是部分学生未能很好适应课改的新做法,未能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推动课改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一)完善课改制度的建设
一个伟大的实践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和完善的制度予以支持和规范。课改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相关的软硬件方面的配套条件加以保驾护航,否则极其容易翻船遭遇夭折。在通过广泛研读课改相关著作、文献资料,和参观调研课改先进单位的办学情况,深入学习他们的优良做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师资和生源等实际情况,拟定出适合自身的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学案的编写要求、学案的检查方法、讨论环节和展示环节的规范、教师补充归纳的工作要求、评价监督办法、奖惩办法等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必须进行具体的细化,形成一套完备的课改体系,并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予以适当的更新和完善。
(二)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好的理论和制度都是人想出来的,任何一件伟大事业的成功必须要有一批敢想敢做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跑者。课改是对传统办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需要勇气和胆识,需要远见和创新。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的挑选工作,人选需要细心考察,保证每个学科至少有一人进入领导小组,然后正式挂牌设立专门的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大量研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定期撰写课改论文、心得体会;与此同时,不定时组织小组成员到知名的课改名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另外,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定期回到所属科组召开科组的课改工作会议,及时把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传递给每一位任课老师,探究适合本学科特点的个别化实施方案。
(三)重点规范课改六环节工作的开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需要重点规范新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工作,保证将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学案的编写、学案的检查、小组讨论、展示与质疑、总结提高、当堂检测是环环紧扣的六个环节,组成新的教学模式的全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因而必须对各个环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范,对基本原则问题必须要求严格执行。
“学案编写” 是影响深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步没做好,余下的工作都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收效甚微。一份高质量的学案,首先必须涵盖本课时的基本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在题型和设问上,要有利于讨论的开展,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生。每个科组结合本学科的总体特点和各年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总的遵循以及发挥各年级备课组的自主性。“预习案”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探究案”抓住重点和难点,结合相关时政要闻或者代表性的案例设置探究的任务;“知识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时的知识架构。
“学案的检查”是保证效果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必须在课前进行督查。可以采用科代表督查的办法,对各位同学进行督促和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公布,结算成分数计入小组和个人得分,保证学生能在上课前完成相关学案。因为只有经过事先思考之后,学生的讨论热情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反之,没有经过提前预习的讨论是无法有效高效地进行下去的,是收效甚微的。
“讨论环节”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讨论环节的效果,除了要提前预习之外,讨论过程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我们可以选取各个小组中各个学科相对优秀的同学作为该学科讨论环节的主持人,负责整个讨论过程的推进事宜,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通过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达到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展示与质疑”也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之一。根据学科的特点,通过让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把关于题目的分析和理解、答题的观点和依据、解题的方法技巧等,一一展示出来,并且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或者补充。这个过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堂课的中心发言人要提前确定,并且要保证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成为中心发言人。绝不可把每堂课的中心发言人圈定在某一两个人身上,那样将严重影响课改的效果,违背课改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总结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新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适当的调控作用。对学生的讨论、展示、质疑等环节进行在旁观察,密切留意。对一些偏离方向的问题及时拉回来;对无法进行下去的难点问题恰当地点拨;对重点的问题加以强调;对学生忽略的问题补充完整。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把抢过话筒,喧宾夺主,讲得太多,那是和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明确在新课改模式之下,自己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不能企图帮学生走路。
“当堂检测”是运用和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经过了前面的讨论、展示和质疑、总结提高等环节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对本课时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当堂的检测让他们回笼思想,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考题中,提高自身知识迁移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需要精心设置题目,做到覆盖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体现考试大纲精神。
四、做好监控和评价工作
任何事情要想顺利的发展,保证不偏离正轨,必须配备相应的监督和控制系统。课改这一未被普遍接受的新生事物的发展尤其如此。另外,评价和奖惩工作也是检查成果,促进后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制定出学案质量和课堂质量的评价办法,以及相应的教师奖惩办法和小组奖惩办法等全面而具体的方案,保证课改实践可以不偏不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