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成果,他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他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也同传统的师本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课堂去激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
(一)四突出:1、突出学生 2、突出学习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三) 四个基本流序 : 1、学生先学,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前置性作业也叫学习框架,通过前置学习的布置,鼓励学生先学; 2、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这里要特别注意,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先进行独立的思考,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去合作探究,没有独立思考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有激发性问题设置非常关键。3、班级交流, 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4、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的过程也是反思不足的过程,因此每节课的总结非常关键,通过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通过总结明确学习过程的不足,给学生指明方向,不断的改进、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
生本教育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成绩优秀,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为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
对升本和师本两种教育在师生关系特征中,有如下区别:师本教育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因此导致教师职能与学生本性的对立,这种认识导致了双方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生本教育课堂源于合理、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他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的中介。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的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培养的学习者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信息社会中公民应能自主学习,能与他人合作共同生存,学习者获得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在真实情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如下基本框架:
①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自主探究。
②问题探究,诱发潜能。“创新始于问”,人所共识,学生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学习潜能的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从小成为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
③大胆猜想,彰显潜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这是许多发明家、创造家和伟人成功的秘诀。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猜想、去假设、去验证,不是因为让学生去猜想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猜想是发现的前奏,创新的萌芽。
④体验感悟,张扬潜能。每个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我们教师唯一的任务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去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彰显个性。
因此服务于教育的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促进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同时结合本身的教学实际,真正体会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同时以生本教育的理念完成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1.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
3.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不断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同时不断构建师生间合作学习的默契关系,在问题的探讨上达成共识,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4.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
生本教育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奠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究和实践,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不断整合,每一种教育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的,生本教育也是一样,他需要针对不同的实际,生本课堂不是一个样板,更不是一个模板,课堂是活的,实现生本教育的鲜活课堂有着多种多样形式,关键在于课堂的引导者的意识,有了生本教育的思想和意识,然后再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