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作 者:董海龙 (张店区第七中学,山东 淄博 255022)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以下谈二点我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认识和心得。
一、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教师要明白每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因此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能达到何种程度。如何去设计呢?
(一)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课本学到的知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相应的模式,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其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
(二)引进中外数学家故事
不同的章节可以借助在这本节知识中所涉及的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三)对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分解
问题设计中要注意合理分解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所设计的目标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四)变式对比训练
学习知识的最好办法是通过演变和变式,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可以起到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生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交流协作能力。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的方法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数学情况合理分组
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即学优学困生高低搭配。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提前预设学生的学情,并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但是我始终坚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牢牢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