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作 者:王朝晖 (青岛基隆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法治教育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实施的基本要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法育心”的教学实践建议。
关键词:法制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立德树人、以法育心”

1、引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依法治国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重新部署,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愈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立德树人、以法育心”的教学实施体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法治观念。
2、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只有法治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学校教育对法治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当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作为主要目标,这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养成遵法、守法、依法行为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并形成规范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该课程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掌握简单的研究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规范自身行为以及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了解自身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
3、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配备专业的教师,选取适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制定严格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根据现有的课程教学标准,进一步丰富法治知识的内容;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放在一本教材中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并在课程表上明确规定教学时间。学校要积极完善小学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设置标准,开设专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新教材培训,督促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形成科学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新教材是在原有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的,融入了较多的法治教育。相对于原有的品德教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进一步强化法治教学内容。然而,当前我国法律众多,法学研究门类体系庞大,小学生的教材中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知识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教材应当以宪法教育为主导,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又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法治知识。教师应当按照新教材中突出的法治意识培养重点,将基础性的法治理念传达给学生,并做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设计。
再者,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新教材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应当注重对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出一批有着较高法治信念的教师,并带着这种法治信念深入探究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育部门应当通过多种突进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小学中具备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法治素养的专业教师。
4、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
4.1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以法育心”的教学目标。在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选取适合的法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违反交通规则既是违背道德也是违法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然后让学生举例哪些是既涉及道德又关乎法治的行为。
4.2 法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法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学生应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加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4.3 采用灵活的法制教育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了解法制教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识和印象,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应当注意的是,教师不可随随便便地就改变教学的重点,更不可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就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法治教育的开展;同时,要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教学方式,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关注和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法治案例,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选取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法治知识内容;还可以自制学生开展法治辩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法治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5、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应当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讨和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施配置专业的教师和专门的教学资源,以此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祥力: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基础教育参考,2017(17).
[2]周自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之际,江西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