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分清“买”“卖”要溯本求源

分清“买”“卖”要溯本求源

作 者:王晶晶 (西安航天城第二小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买”和“卖”最早本为一字,只是读音不同。
“买”的古字为“買”,上“罒”下“貝”,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中对“买”的注解为:市也。从网貝。“罒”表示“网”,“网”是收进,“贝”是财货。合起来表示把财货购进来,而不是用网子提着钱去买东西。
后来人们在实践中为了将“买”“卖”加以区别,就在“买”上加上了一个“出”表示将收进的财物卖出。
“卖”的古字为“   ”,上“出”下“買”,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中对“卖”的注解为:出物货也。从出从買。(yù),衒(xuàn)也。从貝  聲。  ,古文睦,讀若育。(卖,边走边吆喝叫卖。字形采用“贝”作边旁,“  ”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睦”。读音就像“育”字。)
现代汉语中“买卖”简化后,“卖”字上面变为“十”,有人就误认为古人有“插草标以示货易”的习俗,所以在造字时用“十”表明“在货物上插草告诉别人这是准备出售的货物”。
诚然,古人在集市上的确有往待售物品上插草标的习俗。如《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儒林外史》中“范进卖鸡”,都是在准备售卖的物品上插上草标表示此物准备出售,古时候不是还有贫困人家的孩子在头上插上草标来表明自己是待卖之身吗?而且直到解放初,很多地区仍然有这样的现象。
然而,如果去追溯“草标”产生的年代,据史料记载,插草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草市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遍地皆草,故称之为“草市”。赶集的人携物来卖,就会随手拾一根草插在待售物品上以示此物出售。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草标广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种类的丰富,人们出售的商品越来越多,草标就逐渐变成了标有商品名称、价格等内容的标签,沿用至今。
可是众所周知,汉字产生的历史可是远远早于晋代,所以要把“卖”上的“十”解释为“草标”,实在有些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