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低年级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低年级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 者:姜顺东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中心小学 265509)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就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小学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中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采用故事、谜语、观察、操作等有效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一上课,我用电脑演示一个画面: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分别从地里拔了一根萝卜,小白兔把萝卜横着拿在手里,小白兔把萝卜竖着拿在手里,它们要比一比谁的萝卜长,谁的萝卜短。这时,有的同学说小白兔的萝卜长,有的说小灰兔的萝卜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分歧,争论不休,想知道结果。学生正感困惑时,教师启发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只要用尺量一量两根萝卜的长度,就知道谁的萝卜长,谁的萝卜短,引出了米尺的认识,揭示了课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由于注意了将学生喜爱的小白兔及熟悉的生活情景以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参与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二、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确、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数学对于刚入学的儿童,如同走进了迷宫,他们不善于思考问题,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突出直观教学的实践操作,各环节均设置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他们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应用题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应用操作材料,以分组合作、操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新知,使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个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例2时,首先让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    △△△△△△ △△△△
       第二行    ○○○○○○ 
    然后根据教师的引导小组展开讨论:
       (1) 指出△和○同样多的部分,用                          的卡片盖住。
       (2)指出△比○多几个,用                   的卡片盖住。
       
                                               多4个
            ○○○○○○  
        (3)△和○比,谁多?多的可分成哪两部分?
        学生通过操作能很直观地看出来,△多,△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要求△比○多几个,就是从△里减去和○同样多的部分。接着让学生仿照上题编一道应用题。有的编小猫和小狗,有的编小鸡和小鸭,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迁移类推,以旧促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地运用旧知识解决了“谁比谁多多少”的应用题。这样,一节抽象的应用题教学,就在学生的摆一摆,议一议,答一答,说一说中,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参与了教学全过程,发展了思维。
         三、总结,应用,拓展
        总结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总结出规律、法则,让学生在总结中逐步发现学法,总结学法,善用学法,从而达到会学、善学,进一步发展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解题能力。
      (一)基本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基本练习是课堂练习中最基本的层次,旨在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为让学生进一步弄清、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可引导学生利用填空的形式,口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已知______和______,求______.______多,就可以把______分成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用______法解答.]
        (二) 实际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所以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和社会经验,采取模拟显示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如在学习了“元、角、分”以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贴上价格标签,放在讲台上,选几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可以买一件物品,也可买多件。让学生通过模拟买卖东西的现实活动,体验实际购物中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和所遇到的计算问题。在买卖的情境中,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开放练习,发展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精心设置开放性练习。灵活机动地渗透与学生学习之中。
       (1)在计算题的练习中,可设计25+□=25-□,36-□=3□,  30+2>3□这类的练习,有些题目有多种解法或不唯一,要求找出几个答案,这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2)在认识平面图形的练习中,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之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可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不同的平面图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组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应用题的练习中,可设计一些条件不足的题型,如草地上有5只小羊,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得出相应的结论。一题多问,能使学生的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于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类练习,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运用和提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思维的定势在学习中的消极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勇于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