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讨论了当前初中物理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容易遇到的一些误区,对如何利用教学情境、多媒体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误区;优化
引言
物理学是对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在自然学科中起着带头作用。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学属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力学的相关概念较为抽象,公式数量较多,因此在教学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时也容易进入误区,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进行优化。
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深化,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填鸭式”的模式逐渐减少,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和自学能力。不过由于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物理教学,特别是在力学相关知识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在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不容易对力学中抽象的概念进行掌握,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2)部分初中物理教师由于在观念上仍然保留着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想法,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将公式、概念等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不是去理解和运用,导致教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中都会感到十分困难。
(3)初中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不少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论证展示,从而加深理解的。然而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物理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不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物理课程中的力学实验只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甚至直接生率,也导致了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误区
在进行力学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理解一些知识点时很容易进入误区,导致其对力学概念的理解错误,在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初中学生在力学学习中常见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割裂力与运动的关系。例如,“当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时,一个人过来推箱子却没有推动,问推力与摩擦力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学生会认为是由于人给箱子的推力小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导致这种答案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割裂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时,其所受的外部合力为0,因此,箱子没有移动说明其受到的合力为0,即摩擦力与推力应当是相同大小,相反方向的一对力。
(2)混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由于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都是由相同大小,相反方向的一对力组成,因此学生很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但通过受力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平衡力的两个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而相互作用力则是由两个物体相互施加的力,两个相互作用力分别只存在于一个物体上。
(3)认为“物体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部分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速度越快的物体越不容易停止”,从而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拥有的惯性也就越大。出现这种认识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作为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其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认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大”。由于学生对于物体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便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想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仅与其排开的液体的质量有关。因此在相同体积条件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由于排开的液体较少,因此所受的浮力反而小。
3、初中物理力学学习优化措施
3.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来说,有不少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体现,在力学方面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与力学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手推车作为一种常用工具,可以推也可以拉,那么在水平地面上进行运动的时候,推和拉哪一种方式更加的省力?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会很容易忽略,也许学生们会以自己的习惯来认为某种方式更省力,或者觉得两种方式花费的力气使一样的。但事实上,虽然相同距离下做的功是一样的,但是从人的角度来看,人所花费的力气实际上是在克服手推车与地面之间的阻力,所以人花费的力气大小就是手推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在相同的地面条件下,在推车的时候一般会给车子一个向前、向下的力,其中向下的分力会使得手推车对地面的压力增加,车子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加。而在拉车的时候会施加一个向前、向上的力,向上的分力使车子对地面的压力降低,摩擦力也随之降低,因此拉车的时候会更加省力一些。
3.2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
由于力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于“力”这一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往往无法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时,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将物体的受力情况直观的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引条件不足而无法实现的实验向学生展示,从而使学生能直观的对力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计算水对茶壶壶底的压力时,不少学生由于忽略了液体的流动性,单纯认为水对茶壶壶底的压力就等于其重力。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液体对于茶壶底部、和压力的力分别表示出来,使学校直观的看到,水对于茶壶造成的压力不仅仅在壶底上,不能够将压力直接等同于水的重力,而是要通过P=ρgh计算水对壶底的压强,然后利用F=PS 计算压力。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通过利用多媒体将物体所受的所有力表示出来,然后分别进行合成,最终形成一个合力并使物体作出相应的运动状态,然后在逆向对合力进行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合力的概念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明白现象的本质,避免进入误区,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关于物体惯性问题的误区。
结语
当前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还有着一些问题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因此即使要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和多媒体,发挥其在力学教学中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效果,避免学生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蒋海明. 走出初中物理力学概念中的误区[J]. 新课程导学, 2013(2):49-49.
[2] 苏永刚.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有效性之探究[J]. 神州, 2017(32):137-137.
[3] 王有新.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方法分析[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17(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