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教育者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小学数学科目来说,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发展、促进抽象思维养成的重要途径。此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念来教学,将生活化的情境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应用
前言
学习源于生活,无论是任何方式的学习,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知识的连接,小学数学作为开发智力的重要科目,为了让学生及时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就需要合理的结合生活情境,给学生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展开讨论。
一、趣味游戏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原因,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被一些具体的概念搞混,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数学长久学习。因此针对学生们的这种现实状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课堂设计的环节当中,针对学生们的发展特点,来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环节安排。生活情景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从基本的课堂导入环节开始,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基础内容“加减法”时,教师为了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利用趣味游戏导入的方式来开始课堂讲解。例如,在进入教室以后,教师先提问学生问题“同学们有玩过积木吗?”“有”“那这个积木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积木的一块一块是怎么回事。”这样教师先利用一个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当中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也可以完全借助搭积木这个话题来对加减法进行正确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生活素材,加强思维认知
生活情景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生活化的内容与具体的书本知识进行结合,有效缓解学生因数学的抽象性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在进行生活情境和知识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当中一些直观性的素材带到课堂上,通过对直观事物的讲解,让学生合理的将内容进行联想,从而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加强学习效率。在运用生活素材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所选择的素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较为熟悉的一些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除法”这个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快速的掌握分子分母的关系,教师可以用一个苹果来进行教学工具的应用。“同学们,这是一颗完整的苹果,现在我们来将苹果分成同样大小的四块,你们认为老师应该怎么切呢?”“十字切”“非常好,老师在切成四块苹果之后,也就相当于将一个大苹果平均分成了四块,对吗?”“对”“那么此时一个完整的苹果就是分母,切成的小块就是分子,同学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在进行基础的讲解过后,教师可以随堂给学生们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内容来进行除法的练习。类似这种,通过利用生活当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模拟应用情境,增进知识融合
为了增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还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的生活应用场景,让学生来进行简单的模仿,帮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模拟生活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注重所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达到情景模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动手制作一个纸质版的钟表,带到课堂上,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每天几点起床呢?”“七点”“那你们知道七点是如何在钟表上表示的吗?”“不知道”“没关系,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很快能够认识钟表,并知道时间的具体表示方法了。”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对学生开始进行时针、分针、秒针以及每一格代表的意义进行讲解。在学生们都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邀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进行对话练习。一位同学问“现在几点了?”这时教师随意在钟表上设置一个时间,让另外一位学生来进行回答,然后两人互换角色,继续对话练习,还可以多邀请几组学生来上讲台进行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四、解读生活实例,感受数学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当中也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通过给学生讲解生活实例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买文具”“货比三家”等展开讲解。“同学们平常买东西都是谁付钱呢?”“父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会计算”“好的,没关系,那你们就需要认真听讲,争取学过之后也可以自己算账了好吗?”“好的”。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观看一段买东西的视频,将其中涉及的钱数进行记录,“我们看到,买东西的过程中有几元,还有几角,它们是如何换算的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知识。”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的计算出买东西时花费的钱数,再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够合理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教学知识进行融合,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给学生的良好思维发展提供前提,也可以帮助学生行成系统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创新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生活中,更好的提高知识的把握,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清江.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2018,15(34):149.
[2]刘菊芳.生活情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速读(上旬),2018,(12):200.
[3]郭艳杰.浅谈小学数学生活情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0):243.
[4]卢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8,(90):88.前言
学习源于生活,无论是任何方式的学习,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知识的连接,小学数学作为开发智力的重要科目,为了让学生及时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就需要合理的结合生活情境,给学生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展开讨论。
一、趣味游戏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原因,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被一些具体的概念搞混,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数学长久学习。因此针对学生们的这种现实状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课堂设计的环节当中,针对学生们的发展特点,来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环节安排。生活情景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从基本的课堂导入环节开始,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基础内容“加减法”时,教师为了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利用趣味游戏导入的方式来开始课堂讲解。例如,在进入教室以后,教师先提问学生问题“同学们有玩过积木吗?”“有”“那这个积木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积木的一块一块是怎么回事。”这样教师先利用一个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当中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也可以完全借助搭积木这个话题来对加减法进行正确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生活素材,加强思维认知
生活情景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生活化的内容与具体的书本知识进行结合,有效缓解学生因数学的抽象性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在进行生活情境和知识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当中一些直观性的素材带到课堂上,通过对直观事物的讲解,让学生合理的将内容进行联想,从而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加强学习效率。在运用生活素材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所选择的素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较为熟悉的一些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除法”这个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快速的掌握分子分母的关系,教师可以用一个苹果来进行教学工具的应用。“同学们,这是一颗完整的苹果,现在我们来将苹果分成同样大小的四块,你们认为老师应该怎么切呢?”“十字切”“非常好,老师在切成四块苹果之后,也就相当于将一个大苹果平均分成了四块,对吗?”“对”“那么此时一个完整的苹果就是分母,切成的小块就是分子,同学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在进行基础的讲解过后,教师可以随堂给学生们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内容来进行除法的练习。类似这种,通过利用生活当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模拟应用情境,增进知识融合
为了增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还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的生活应用场景,让学生来进行简单的模仿,帮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模拟生活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注重所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达到情景模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动手制作一个纸质版的钟表,带到课堂上,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每天几点起床呢?”“七点”“那你们知道七点是如何在钟表上表示的吗?”“不知道”“没关系,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很快能够认识钟表,并知道时间的具体表示方法了。”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对学生开始进行时针、分针、秒针以及每一格代表的意义进行讲解。在学生们都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邀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进行对话练习。一位同学问“现在几点了?”这时教师随意在钟表上设置一个时间,让另外一位学生来进行回答,然后两人互换角色,继续对话练习,还可以多邀请几组学生来上讲台进行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四、解读生活实例,感受数学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当中也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通过给学生讲解生活实例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买文具”“货比三家”等展开讲解。“同学们平常买东西都是谁付钱呢?”“父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会计算”“好的,没关系,那你们就需要认真听讲,争取学过之后也可以自己算账了好吗?”“好的”。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观看一段买东西的视频,将其中涉及的钱数进行记录,“我们看到,买东西的过程中有几元,还有几角,它们是如何换算的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知识。”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的计算出买东西时花费的钱数,再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够合理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教学知识进行融合,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给学生的良好思维发展提供前提,也可以帮助学生行成系统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创新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生活中,更好的提高知识的把握,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清江.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2018,15(34):149.
[2]刘菊芳.生活情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速读(上旬),2018,(12):200.
[3]郭艳杰.浅谈小学数学生活情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0):243.
[4]卢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8,(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