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李 韵 (贵州省赫章县松林坡乡窝皮寸小学 553202)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积极引导,以求异促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 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地迸发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独立认真思考、创造性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卡罗纳》时,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琢磨卡罗纳的心理,并分角色将他的心理变化和旁人的表现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如一位学生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许多人在围观。我急忙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摩托车摔在路旁,骑摩托车的阿姨头破血流,昏倒在地。一个小男孩趴在那位阿姨身上痛哭,叫喊着妈妈。我看了心里很害怕,就挤出人群回家了。"这只能算是感知了生活。后来,我启发这位学生:你看到这一切是否有感悟,现在仔细想想对这件事是怎么感受的,请你接着把日记写完整。通过引导,他接着写道:"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流血场面,我不敢看。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那位阿姨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小男孩失去了妈妈,那该多么痛苦啊!那位阿姨可能是骑得太快或者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那要造成多少不幸啊!生命诚可贵,千万要珍惜啊。"这样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是作文的生命。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刻苦磨炼学生的感悟能力,他们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富有灵性。
        四、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如教《落花生》一课时,我在预习时提醒学生说:“你们不要迷信书本,你发现了问题,就比编书的老师还了不起,我要拜你为师。”学生再三思考,果然提出了疑问:“花落了地上,怎么能钻进泥土里呢?”
        怎么办呢?我出示了花生图,让学生观察,自己解决,在学生几次回答都说不大清楚的情况下,我才给出了正确的解答:“花落了,花柄和子房就慢慢钻进土里,子房长大了,变成了花生,就叫落花生。”我接着问:“这说明能不能迷信书本?”学生异口同声:“不能!”我又追问:“能不能迷信老师?”学生说:“也不能!”我又鼓励学生们:“同学们善于动脑,积极思考,这节课,看看谁能做我的老师。”
        在下面的学习中,学生十分投入,在我范读完课文中父亲一段话后,一位女同学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坦诚地说:“我尊重你的意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最后学生进行的“实话实说”的辩论中,学生不时妙语连珠,潜力真是很大,还真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尽在其中。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与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指引和诱导,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