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

作 者:王建军 (甘肃省陇西县菜子镇浅河小学,甘肃 定西 748108)

摘   要:应用题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的思考、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但应用题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也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任何一个学习环节衔接不起来,都会影响应用题的解答效果,并且目前的数学教学情况也仍然在模式、理念等的应用上有很多问题存在。在章就论述了应用题教学,分析了数学教学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题;现状;策略

一、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就充当了学生实践数学知识的角色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应用题的演算来懂得如何运用和实践这些知识。但对于处于直观和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十分有难度。如何开展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就需要教师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分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应用题解题技巧,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解题模式,让学生不再恐惧,而是主动去探索、思考和实践。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概述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或者辅以图形的形式叙述出来,用以反映某种数量关系,让学生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就是常说的应用题。在应用题的组成要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因此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把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变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确判断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缺乏重视。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桎梏,传统的观念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中仍旧扮演着“领导”的角色,脱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为了赶教学进度,过度关注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没留有过多的时间让孩子思考、探讨、消化知识,并与教师产生互动,学生囫囵吞枣,理不清知识点,从而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无从下手。
2.教师的负担过重。教书育人是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教学教授数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将数学知识传达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技能,另外,学生数量逐渐加大,个体差异明显,教师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对新理念、新教材的适用也存在一定限制,无法全面的顾及所有的同学,因此教师负担越来越大。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策略
1.转变解题策略。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明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小红打字用了6分钟,每分钟打58个字,小军在5分钟内打了200个字,他们两个人谁的打字速度快?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谁的打字速度快。言外之意就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小红和小军谁打的字数多。这时教师回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再次引导:两个人的时间表述是否一样?这时学生就会观察:小红是“每分钟”,小军是“5分钟内”,然后通过仔细的推敲、思考后,学生恍然大悟:要把小军的字数转换成每分钟,即200÷5=40.由此学生就会在同样的时间里看到两者不同的打字字数,然后进行对比,得出答案:小红快。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有一块一面靠墙的正方形花坛,需要加上护栏,而护栏长45米,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在这个题目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看一下题目中的数字、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求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题目中又有哪些已知条件?这时学生就会通过篱笆的长来求正方形的边长,但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该菜园的一边是靠墙的,是不用篱笆的,因此三面的长度总和就是45米,由此的出边长为45÷3=15.最后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15*15=225平方米。
2.创设情境。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应用题目。有这样一道题目:用两个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那么所拼成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下,或者用纸片拼一下,那么学生就会在直观的图形中了解题意,然后根据图形周长的公式来进行演算,得出结果:正方形是(2+2)*4=16厘米,长方形是(4+4+2)*2=20厘米。其次,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题,而应用题又是生活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就要创设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比如小红从家到学校走了500米,两个来回她要走多少米?这时就让学生想一下自己去上学的过程,学生就会思考:我早上去上学,中午回家这是一个来回,走了500*2=1000米,午饭后再去上学,下午放学这又是个来回,走了1000米,因此一共是2000米。
3.注重内在联系。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应用题是将每个数学知识集中在一起的一类题目,需要学生注意和思考的地方较多,甚至有些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十分含蓄,学生无法及时的发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每句话、每个字多次分析,并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来反复思考文字之间、数字之间有什么特点和联系,从而抓住重点。这样解题的效果特别好。如:24÷3,若除数增加1,那么商减少多少?首先需要学生算出原有算式的答案8,然后在引导学生去分析题干部分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除数增加1,就要在原式中的3加上1,而转换成了4,然后就可以将题目简化,以4取代3的位置,重新计算,得出结果6,然后再去比较原式结果8与转变后的结果6之间相差2。因此得出答案:减少了2
五、结语
数学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思维逻辑性强的特点,而应用题又是数学知识的集合,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融入生活化因素,拓宽教学手段,并从中将解题技巧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发现应用题的奥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位荣《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2]李全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