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7年来,我一直在尝试和践行着“激发兴趣,让每位同学动起来”这一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手、爱动脑、爱动口、爱学习的好习惯,还产生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看到一届届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快乐成长,我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内心由衷地感到幸福。每当想起那一件件往事,内心更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一、挖掘自身数学激趣,让每位孩子在游戏中动起来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孩子本身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数学素材之一。如何激活学生自身这一动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动起来,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就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奇、偶数、质数、合数等琐碎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较枯燥,如不精心设计,很难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就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就是数学”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大胆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法进行教学。
上课时,我是这样活动的,我问到:“同学们,喜欢报数游戏吗?”同学们一听到“游戏”二字,简直要发狂,立刻异口同声地答道:“喜欢——”,我接着说:“那好,我们就一起来做报数游戏,先请最左边的第一个同学报数,接着向后依次一列一列的报,全班报完为止,等会再换起始报数同学更换次序报数,但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每位同学要牢记自己报过的数字。”接着同学们就开始从1报数:“1、2、3、4…”报完后,我说:“老师用刚学完的知识来喊数,你们当听到喊到的数字时,就立刻及时站起来为胜。否则就要被罚唱一首歌给大家听,好不好?”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好!”于是,我就开始喊:“奇数同学站起来,”结果是奇数的同学很迅速地都站了起来,恐怕站慢被罚。我继续喊:“偶数同学站起来,”结果有2个同学没反应过来,没有站起来,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大声嘲笑,导致这2位同学面子不好看,看到这种情况下,我赶紧帮其解围,让其先想好后,我再反复喊多次让其站多次,直至其能熟练地听站。为了体现游戏的公平原则,之后他俩人被罚唱一首歌。完后再接着进行:“质数同学站起来…合数同学站起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感到乐趣无穷,学习投入,还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在学校上过没多久,正好赶上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我报了名,在杨楼小学参加了课堂教学大奖赛这一活动,继续用这种形式上了一节《2、5倍数的特征》,一堂课下来,我用激趣方式带动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效果不仅给听课同行留下了较好印象,还被专家评委评为县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发奖总结会上,领导让我说说设计理念,我给出三条设计理念,分别是:一是报数游戏这一活动能使学生全员参与,因为每位同学都代表一个数字,如果想在老师喊数时及时站起来,不被罚唱,每位同学都得思考分析自己是一个什么数字。二是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它不是存在于抽象的空间里,而是存在于学生自身,活动时我把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容易被学生看到的直观实体,降低了难度,突破了难点。三是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法,因为游戏法最符合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学生喜欢参与,乐于参与,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动力因素足,产生效果好。这节课虽然已过了多年,但它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我更加坚定了“激发兴趣,让每位孩子在课堂动起来”这一理念的信心。
二、寻求身边的数学激发兴趣,让每位同学在活动中动来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大都还是让孩子进行题海战术,学生一味的海量练习,既无趣,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后给孩子布置适量的发生在其身边的数学题,让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布置大量相似题型让其练习,而是根据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引导同学们量一量自己身边的数学模型——文具盒、书本、橡皮、教室门、家中包装箱等相关数据,并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与同学们交流,看谁量、算的多。做过之后,同学们都感到好玩有趣,看到这种情况后,我趁机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测量、计算,久而久之,同学们不仅养成了爱动手的好习惯,还提高了学以致用的本领。每当听到许多家长反映说非常满意自己的孩子回家后经常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内心的喜悦便油然而生,感到十分幸福。
三、选择熟悉的教学情境激趣,让孩子们在情境活动中动起来
照本宣科是广大教师教学时的通病,这样的教学效率低,如果能跳出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因为课本的编者选取的内容情境并不是都适合学习者,有许多情境并不能在教学时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火花。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要以课本为蓝本,因地制宜地跳出教材,迁移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现有的情境中去,这样才会产生更佳效果。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638+1983897—5999196+698
学困生:638+2003897—6000200+7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对差生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困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每位教师都用心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灵活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动起来,它一定给你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