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

作 者:赵艳妮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中华世纪城小学,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思维是不能够被人们所看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如何借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将思维可视化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紧紧跟随当前“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改革潮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看不见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可视化”,以此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简要分析思维可视化概念界定和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的重要意义,并深入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意义分析
思维过程可视化是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思维水平)作为整体目标,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当中使用实物、教具、图形、模型、符号以及语言相互组合的形式,将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途径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清晰可见,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思维过程可视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信息加工及处理的能力,还是一种将隐性抽象转化为显性直观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类比的游戏、板书、符号以及文字等工具使数学知识和思考的过程都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讲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思维可视化降低了思维层次经历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教师也以思维过程可视化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除此之外,思维可视化也符合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心理基础和认知过程。可视化表征能够将文字题目当中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和可视化,这种表征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思考层次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应用可视化的表征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智模式,还能够建立数量关系上的思想结构,在克服理解文字含义困难的过程当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的策略分析
 (一)重建小学数学课堂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
数学是思维的产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也会逐渐形成思维。虽然数学教材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可行性,但是,将可行性转化为现实性,在学生形成有效思维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内容时,教师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小数视为分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就会被极大程度的抑制,如果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善于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小数,那么这种开放式的文本形式就能够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也会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理解程度表达教学内容,实现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二)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设置恰当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的提出数学问题,只有学生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在认知平衡与失衡之间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数学教材当中会存在一些知识点繁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也会对知识点所束缚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点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回顾旧知识而引出新知识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大小都是根据边长而决定的,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 通过设置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然后还能够引导学生及时的巩固复习原先学过的知识,通过推理讨论出圆的认识结论,实现了思维可视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利用图示图例将思维可视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图示图例将思维可视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时,可以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将三角形分为两类,一种是按角分类,另一种则是按边分类。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那么学生无法清晰地认识两种分类的本质。实际上按角分类的三种类别是并列关系,而按边分类的两类则是包含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示清晰地展示等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存在的联系。当等腰梯形的上底逐渐减小到一个点时,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相通的,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将上底看作0,从而再利用上面所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学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数学教材,可通过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利用图示图例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也可通过重建数学课堂为思维过程可视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凤英.“思维可视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探微[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02):72-76.
[2] 冷佳洪. 小学数学基于思维过程可视化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6):116-121.
[3] 毛密娟.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研究[J]. 广西教育,2017,(3):235-237.
[4] 张德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J]. 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2018,(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