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心”花怒放在德育路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心”花怒放在德育路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作 者:潘晓丹 (温州市南汇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改革的深化,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观,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但是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本文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让“心”花怒放在德育路上,共放异彩。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引言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缺乏理论指导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工作比较繁杂而且活动多样,但是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德育活动。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进行工作,使得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把某些德育活动当成一种负担,因而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有效补充德育教育理论上的缺失,使德育教育理论逐渐完善,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德育教育实效性差
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主要围绕着价值观的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各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开展主题班会、文艺活动等,而且内容丰富,但是却与学生的实际问题不相符,导致实效性较差。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游戏及咨询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的同时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建立,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有促进作用。
3.德育教育关注行为改变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一项虽然琐碎,但是应该重视的工作,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而学生的行为则会对学校的校风以及对外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大部分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以学生的行为为关注点,更加注重行为结果的改变。有些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工作就是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引导,矫正他们不良行为的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强调改变问题行为有所不同,它是以认识自我为切入点,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成长,引导学生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还要全面的认识自我。由此可见德育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忽略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所潜在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学生的自我为目标,引导学生接纳自己,让他们发生由里向外的改变。
4.德育教育缺乏深入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经常忽略了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忽略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只对学生的表面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充满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5.家长对德育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许多学校虽然组建了家长学校或者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但是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育教育毫不关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德育教育,构建完整德育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各学校要以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教学的重点。而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则要以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为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则要以把控自身行为和情绪为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2.走生活化心育途径,奠定德育教育基石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一些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每天可以接受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给他们创设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学习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案例,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情绪进行讲解。如对兴趣爱好的选择及对学习看法的差异等.利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实现。
3.践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让认知与实践有效接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讲解为主的科目,教师不会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因而许多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并不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作业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根据所讲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行动力的作业。如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美拍下来。或者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美的现象。通过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观察生活中的美。如扶老人过马路的身影,雨中执勤的交警等。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从心理教育出发,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心”花怒放在德育路上,共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麻超,潘丽君,吴雪, 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26(1):19-23,27.
[2]闫相龙,王风云.试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中华少年,2017,(12):11.
[3]赵青.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