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探索
作 者:靳其春
(宜昌市外国语高中,湖北 宜昌 443000)
大
中
小
一、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和具体化。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当前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课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是知识太多、更新太快、选择太多。“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不可能在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教育环境中兼顾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社会的多选择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最关键的学科素养。同时,当前社会是终身教育的时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培养和提升学科素养给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最终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践学科教学来实践的。一线教师必须吃透我国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物理课标”),有效把握物理教学,积极探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新物理课标明确指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
新物理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达到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和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新物理课标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结构上重视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实施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并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念、新评价。
课程总体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究
“新教材、新课改、新高考”,一线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新物理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涵,做到心中有标、脑中有核心素养,内化于心才能外显于行,在实践中贯彻新物理课标。
在科学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笔者探索出七条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开展教学,通过坚定不移抓基础、抓规范、抓过程、抓落实,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合理安排教学标高
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教学的针对性、是否适合学生应是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教学要考虑高考要求,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实力,要考虑个体间的差异,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总体负担,还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要高度重视教师掌握与学生需要相适应的有效教学方法,规划安排合适的教学标高。笔者认为,不管何类学校坚持教学起点要低,落点可高的总体策略总是有效的。在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应努力以教材知识点为线索,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提高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练习及考试的难度,坚决避免与学生基础不相适应的偏、怪、难、烦,确保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思考多与少、难与易、快与慢、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事半功倍。
(二)高度重视各类实验教学
此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在黑板上讲实验”,“在做题中学实验”的现象很普遍。新物理课标要求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的分析,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评估,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方面科学探究环节。
“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校应配齐学生实验设备,教师多进行演示实验,师生共做设计性实验,坚持开放实验室,经常改装实验,让生动、丰富的物理实验应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精讲巧练,及时巩固
目前全国主要采用自编导学练案或使用教辅推动教学的方式,都有使用效果很好的典型。不管采用何方式,注重精讲巧练,加强落实过关、阶段性及时反馈的教学推进模式,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精髓。
每章提供配套的难易适度的学案,安排数量科学的同步练习,及时批改讲评;安排单元小测试,及时检测。通过做好一课一得、一天一练、章节过关、及时反馈、及时追补、经典回放、滚动训练、螺旋式提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控制练习总量、学科向内挖潜、学生轻松进步。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科学前沿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科学前沿相联系,教师尽量向学生提供合适、丰满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习惯。在课下自学、课上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建构、创造知识,获取的知识更加牢固。
(五)研究规范标准,优化各类习惯
在适量的适应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素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让适应性训练能“做功”、“做有用功”、“讲效率”。力求训练题型与规范标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过程中加强习题的归纳总结,“题海无边,总结是岸”,教师和学生都应从大量习题中解放出来,经常进行研究性的回顾、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范解题习惯,在练习中让学生注意明确对象、设定物理量及字母、明确过程、依据规律、规定方向、正确书写字母、写过程不写数据、所求表达式代数字后要写单位、用以知表未知、注意有效数字、说明负号意义等规范要求。
(六)坚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通过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鼓励一线物理教师增强合作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并开展集体讨论,对例题、习题和考题精心挑选、认真审核,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从各方面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七)协调必修选修,全面落实教学
必修、选修内容统筹兼顾,必考、选考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选考内容注重主干、基础性内容,试题难度控制在中档以下,保持总体难度稳定,减轻学生学习、心里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