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克里亚宾的早期奏鸣曲创作
作 者:赵晨曦
(深圳艺术学校 518000)
大
中
小
摘 要: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个独立创作时期包括作曲家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三首奏鸣曲通常被认为标志着他奏鸣曲思想的形成。在早期奏鸣曲(称为编号0)和早期幻想奏鸣曲(称为编号0)中的内在价值解决方案体裁主题有几个巨大的变化;创造了新的重音连续性和创新:早期奏鸣曲编号0、1、2和3(和早期幻想奏鸣曲编号0)。 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作曲家的第一个创作时期的背景(包括早期编号0和早期幻想奏鸣曲编号0)下的斯克里亚宾的幻想奏鸣曲(第2号奏鸣曲,作品19号),其意象内容、整体戏剧感,主题独创性和新颖的钢琴奏鸣曲。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第一个创作时期;早期的奏鸣曲;音乐的戏剧性;体裁;主题
十世纪初始,俄罗斯音乐对整个世界的音乐文化起着引领地位,特别是当时出现了很多小型钢琴作品的作曲家新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很多人认为起到了最重要作用的,就是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他的早期幻想奏鸣曲作品。从风格演变上来看,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价值巨大(我们对第一个创作时期的定义是于其第三奏鸣曲结束)。首先,这些作品展现出了作曲家新的不同的侧面:“用确定的体裁形成各种类型的意象,以对比显现出本质,尤其是戏剧性、和声、旋律、节奏等的对比,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多重情感,很多宽广流淌的旋律,而功能上来说,和声领域基本上超越了古典主义系统。”
这一时期斯克里亚宾受到了肖邦、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们的影响在其最早期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这一期间预示也了一些特征,显示出作曲家未来创作的倾向。
斯克里亚宾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体裁是沿两条主线发展的:奏鸣曲和小品。尽管两者诸多差异,也有很多共同点,无论是内容或表达方式方面。
斯克里亚宾是以钢琴小品(包括F小调圆舞曲(作品1号),练习曲、前奏曲以及玛祖卡风格的即兴曲(作品2号);十首马祖卡舞曲(作品3号)和两部夜曲(作品5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这一形式对于他来说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要。但这些早期作品中主题音乐内容较为单薄,很多有着室内乐所特有的优雅。而另一组则是多部戏剧性作品,有着悲怆的特色。
斯克里亚宾同时也寻求掌握并塑造了奏鸣曲的形式:
·升G小调小幻想奏鸣曲(1886年),出版;
·降E小调奏鸣曲(第一部分被称为Allegro appassionato(热情的快板),作品4号,作于1887年-1894年,别利亚耶夫(Belyaev)于1894年出版;第二部分的行板作曲家没有完成,第三部分 Rgesto作于1888年-1889年,被编入作品全集第一卷。)
·钢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1889),未出版,作于1892年。EK Rosen保存了一份作者亲笔签名的曲谱,并转赠给了后来创建的斯克里亚宾博物馆(但管弦乐部分只有钢琴乐谱)。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对斯克里亚宾年轻时代甚至还没有作品编号的所有作品的充分认识和研究,几乎不可能追寻其音乐的戏剧性、体裁、主题、对象的起源和延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降E小调奏鸣曲,这是作曲家第一次尝试这一体裁的写作(由B.Block完成并重构)。我们称之为早期奏鸣曲或“零号”奏鸣曲,其后创作的即人们所知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奏鸣曲。“零号”奏鸣曲的作曲形式实际上已经足够大 - 是一部古典三乐章作品。不仅是音乐语言,这部作品的奏鸣曲式的组成结构中,人们很容易预见作曲家在未来创作大型作品的一些特色。
“零号”降E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大量体现出暴风雨般的愿望(谱例1),就像作曲家第一奏鸣曲的开始部分。冲动的主声部(GP)对比多情而脆弱的副部(PP),终曲(C)仿佛得到安抚,而后者更像是应用了第二幻想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尾声(谱例2)
谱例1
“零号”降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主部
谱例2
第二幻想奏鸣曲第一乐章 RFP (p. 46)
这首(我们称之为“早期”或零号的)奏鸣曲,是当时还年轻的作曲家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被钢琴家和作曲家弗拉基米尔·勃洛克(Vladimir Blok,1932年-1996年)发现并重建,勃洛克是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的学生。在演奏这部奏鸣曲时,勃洛克将其编号为零,并在80年代多次进行了“精彩”的公演(A.采列捷利(A. Tsereteli))。现在,这部作品又出现在了当代艺术家M. Resurrection的演出曲目中。
这立刻改变了对斯克里亚宾第一个创作时期和早期奏鸣曲的普遍看法。现在的研究不能再忽略零号奏鸣曲,因此研究范围包含的不是三部,而是四部奏鸣曲。
除了斯克里亚宾奏鸣曲中可以观察到的明亮积极的“自我影响”和其他效果,由于作品形式较小,肖邦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的奏鸣曲作品也有所显现:第一奏鸣曲可以与肖邦的B小调奏鸣曲进行比较(旋律上成对的性质和结构,直至快节奏部分),其中也能听出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联系。前三奏鸣曲中,调性变换的同时进行重现A.艾世翁(A. Alshvang)定义了斯克里亚宾早期作品中歌唱性的两个方面:戏剧性的浮躁和仿佛透明的宁静。
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倨傲而宏伟,仿佛葬礼进行曲中无形合唱般的声音(可比“行进”)。李斯特的音乐和相关的声音主题为背景,采用了三连音和弦。而在第二奏鸣曲的第一个展开部分的结尾,也可以感受到李斯特单一主题的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波浪发展原则的动态结构形式;接应序列中最常见的部分,另外就是一种对话式的织体。第一奏鸣曲包含的叠加直接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由第一部分进入高潮(Alleggo Con fioso)的推进相联系,很像第四交响乐第一部分推入高潮的特点。因此,“从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那里,斯克里亚宾学习到了音乐抒情中的潜藏、微妙和惋惜的表达,同时从肖邦音乐中,他习得了旋律方式:宽容、表述从容,以及和声结构,而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他则学会了如何部署形式和题材发展,从李斯特一系列音乐中,他则获得了意象的宏伟、欣喜若狂的凸显,尤其是音乐的织体和音乐自身具备的含义,尤其是李斯特后期的单乐章作品”。A.艾世翁(A. Alshvang)提出,斯克里亚宾延续了十九世纪相对浪漫的音乐文化,这其中包括:肖邦(突出的不仅是接近,更在于差异),舒曼(激情与悲情的节奏和织体)、瓦格纳(英雄主义、多种艺术的合成,leitmotifs系统)、希特(恶魔般的精神极度活跃、具有讽刺意味的浪漫性、通过改变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原则实现转变。
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系列创作贯穿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始终。众所周知,第一奏鸣曲日期是1892年,以作品6号编号出版,最后一部,即第十奏鸣曲,作品70号的日期是1913年(作曲家突然死亡的一年多前)。对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创造性的研究通常有以下几个角度:自前者(尤其是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影响的分离,一般是和第三奏鸣曲联系起来的;其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以第五奏鸣曲为分界(研究第五奏鸣曲“前”和第五奏鸣曲“后”的创作时期);第十奏鸣曲的作用即完成了整个奏鸣曲创作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也标志着崭新的未出现过的创作时期的开始。
直到斯克里亚宾出现前,俄罗斯钢琴文学中只有少数几部奏鸣曲巨著。1856年-1857年期间,产生了巴拉基列夫的降B小调奏鸣曲,这是第一部。然后有大约十年的间隔,柴可夫斯基写了两部奏鸣曲 - 升C小调(1865年)和G大调大奏鸣曲(1878年)。1873年-1874年塔涅耶夫创作了降E大调奏鸣曲,不幸的是,他仅完成了第一部分。
这就是当时俄罗斯音乐为奏鸣曲体裁贡献的所有作品。A.斯克里亚宾的作品6号,即第一奏鸣曲创作于1901年(格拉祖诺夫奏鸣曲:降B小调,作品74号,1901年,和C小调,作品75号,1901年 -是后来根据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写的)。斯克里亚宾奏鸣曲之后还出现了梅特纳、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
很难说之前写成的奏鸣曲哪些是在他这种风格正式形成之前写的。可靠的信息是关于其他:1892年底大约秋冬季时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斯克里亚宾积极分析了贝多芬奏鸣曲,恩格尔宇(Engel Yu)证实了此事:“他勤奋学习贝多芬奏鸣曲,主要是形式。。。他对调式和发展部特别有兴趣”。他自己研究这些作品(也就构成了他受到的“音乐分析”训练),并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奏鸣曲。因此可看作是他第一次尝试创作零号奏鸣曲的背景。
然而,这个时期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和个人生活都十分艰难。他面临着相当悲惨的局面,需要决定未来的创作道路,伴随个人烦恼,爱与离别。。。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作曲家内心产生了作品构思计划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境中他形成了自己的戏剧性的纲领原则。
基于此,我们比较前四部(包括0号奏鸣曲)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以及0号幻想奏鸣曲,因为这些是作曲家的所有美轮美奂的奏鸣曲的基础。
许多早期的奏鸣曲包含特定的结构,即整体形成一个周期,然后对各乐章加以塑造。参考上述早期升G小调幻想奏鸣曲以及升G小调第二幻想奏鸣曲(甚至连调性都是一样的),这首奏鸣曲仅由两个乐章组成(有趣的是,速度比例也是同样的):抒情挽歌般的行板和浪漫兴奋的Alleggo vivase(快板,和第二幻想奏鸣曲第一乐章相反,也不是奏鸣曲的复杂的三乐章结构)。
集中紧凑的奏鸣曲构成影响了降E小调“零号”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的Rgesto:这部奏鸣曲没有alleggo(快板),行进的重复延至尾声并不完整。基础构建是并不十分有机的结合,这个趋势在后来的第二和第三奏鸣曲中的实施是显而易见的。
早期创作中,斯克里亚宾已经开始利用主题关系作为一种联系乐章的手段。例如,升G小调幻想奏鸣曲中的Alleggo vivase重现听起来像Andapte。通过Rgesto,“零号”降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再现。
与奏鸣曲密切关联的是在其间创作的其他两部作品。感觉上类似于奏鸣曲,塑造了斯克里亚宾第二和第三奏鸣曲的和声和节奏概念,比同期其他作品要更复杂而具有原创性;在奏鸣曲中他开始寻求更大胆更明亮的创新。
作曲家的前面三个编号的奏鸣曲有很大的不同,但都以各自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和浪漫主义艺术意图的关系,表现出成熟的风格特征。冲动、激动、悲惨的第一奏鸣曲仿佛柔软、精致、透明而微型的第二幻想奏鸣曲的对比,第三部则有着戏剧性、明亮、对比鲜明的形式和纪念意义。创作背景条件上来说,第一奏鸣曲很自然与浪漫主义关联,第二奏鸣曲则更接近印象主义(A. 艾世翁),第三奏鸣曲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之一,不仅对于俄罗斯音乐,而且对后来全世界这一艺术领域都意义非凡”。
综上所述,斯克里亚宾第一个创作时期及其钢琴室内乐作品标志着大型奏鸣曲形式的重大创作成就。这四部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意义非凡。在当时的俄罗斯音乐中,奏鸣曲体裁的传统并不强。斯克里亚宾开创了这一时代。
参考文献
[1]A.采列捷利. 对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的两点看法. 音乐学院,2004(4):73-77.
[2]YU.D.恩格尔. A.N.斯克里亚宾:生平简介. 彼得格勒, 1916.
[3]B.亚沃尔斯基. A.N.斯克里亚宾. 音乐, 1915(220): 276-279.
[4]B.亚沃尔斯基. 斯克里亚宾//作品精选. 第2卷第1部分. 合著者:D.D.肖斯塔科维奇恰. 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1987: 225-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