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二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八年下册《运动和力》为例
作 者:张红霞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初中 0444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需要用科学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该文以人教版八年下册《运动和力》为例,对其第一课时《牛顿定律》的教学进行分析,探索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并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初二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
初中物理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事物本质规律的新世界的大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事物形成物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初二阶段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初二教科书中的物理知识是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本文以人教版八年下册《运动和力》中的第一课时《牛顿定律》为例,分析和探索初二物理课堂的教学实例。
第一课时《牛顿定律》
1.知识技能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实验和学习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真正内涵,在此基础上,将牛顿第一定律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在生活和考试中灵活运用该定律来解决各类与力学相关的问题。此外,让学生知道物体具有惯性,能够合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用惯性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过程和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活动来体验惯性的发生原理和机制,知道一切事物都存在惯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
6.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愿意主动和他人共享和沟通的精神。
7.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内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蕴意。
难点:理解惯性发生的机制并能够运用惯性原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小车的阻力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第一牛顿定律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物体掉杯中的实验,启迪学生思考事物发生的本质原因。
2.理论教学法: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产生疑问之后,教师再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原理进行阐述,解释实验结果发生的本质原因。
3.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一边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探索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4.探究性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并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本课学习的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一个共同合作探究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由部分学生分享本小组讨论的结果或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争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思考并讨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2.探究摩檫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对照课本第45页的实验,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装备,让他们探究在不同表面上,物体运动的距离和规律。
进行实验:告知学生实验操作的程序,让学生将小车放在同一高度,依次从光滑的表面、放有毛巾的表面和放有棉布的表面上滑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在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长。
进行第一步推理:三次实验中,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不变,
1.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水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1.惯性
学生活动:(1)体验图12.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1. 如上述过程,学生进行推理;最后由教师揭示惯性原理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讨论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在生活中如何利用和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2.讨论要求
分小组讨论,仔细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一定律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如何利用和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小组讨论后分别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议,让大家一起解决每个小组讨论时遇到的难题或不确定的因素。
1.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系统探究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之后,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和认识。
1.问题答案
(1)跳高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需要通过助跑来跳得更高、更远;汽车突然刹车或启动时,人会向后倒;丢东西时,物体离开手还能继续向前运动等
(2)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车人前倾等等
·课堂小节
课程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的惯性现象。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了解和充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同样,通过实验活动法,让学生体验惯性并深刻体会到一切物体都存在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