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发挥良好作用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发挥良好作用

作 者:计巧云 (陕西咸阳市彬州范公小学 712000)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各种有效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可见,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应用最多的组织形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发挥良好作用,促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在此,笔者提出拙见,谨供大家参考。   

一、分组合理恰当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分好学习合作小组是前提。合理构建学习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人为宜。一个小组中,应至少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在课堂上,一般把小组中的每个同学编上号,优等生编为1号,中等生编为2号、3号,差等生编为4号,这样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根据提问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合理布置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责任明确到位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难免遇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置之不理或小组代表成为“一家之言”;二是教师不能很好驾驭课堂,放开了却收不回,从而导致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任务。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和目标,并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帮助同伴实现总体目标,通过相互协作互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
二是平衡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喜悦,但如果平衡不好优等生与学困生关系,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如何倾听别人意见、表达自己见解、纠正他人错误、汲取他人长处、归纳众人意见等。同时,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不怕出错,勇于说出自己见解;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解答简单问题,体验成功快乐;鼓励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并认真分析思考;了解学困生学习思维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一帮一”提升整体效果。
三是团结协作。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教师应对各小组成员作明确分工。例如,在一个填空练习中,要求每个组的3、4号同学来完成说思路、讲过程、写结果等任务时,其他组员一定要协助完成,最后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计总成绩。另外,鉴于每个小组的构成大体相同,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创设均等成功的机会,确保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就一定有成功的可能。
三、评价客观有效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必须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个人成功,逐步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为此,教师应把整个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成功融入到团体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小组学习成果及精彩反馈汇报,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当然,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和教师评;评价内容必须公正客观、准确有效,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同学的优点,更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主动全面发展。特别是要让优等生感受到在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学困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努力,变压力为动力,真正在各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特别是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评价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同时,也能不断唤醒学生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价值,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使优等生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