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彰显语文魅力 引动思维蝶翼——一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探微

彰显语文魅力 引动思维蝶翼——一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探微

作 者:李林姝 袁学民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610031)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关于“怎样的一堂课是好课”的讨论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标准让我们许多一线老师在沉重的升学考试压力之下莫衷一是。本文以笔者语文教学及听课评课的感受作为基点,从课堂的“效率”“生成性”“思维互动”及教学目标设计等方面探讨“好课”标准,旨在抛砖引玉,为中学语文教学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效率;常态;生成性;思维互动;素养;终身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并已被广为采用。不过基于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在语文课评价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什么才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正确评价标准呢?“字典”中对“好”的解释是“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由此推出“好课”就该是“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课堂教学”。那么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课堂教学做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评价”。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目前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的课就是好课。联系具体学科特点,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让学生获得两种感受:有愉悦感,有进步感”。
然而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上述理论在实践中仍有可意会却难以操作的尴尬。下面试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见:
变个法儿教《雨霖铃》:充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而非是上和不上一个样
是否是一堂好课,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判断。语文课切忌上和不上一个样。一个学生欠了数学两节课,他很着急,因为接下来的题目做不出来了。语文老师的课呢?如果欠了一两个星期,似乎都丝毫不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力和素养。那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就没有给学生一种效率感和进步感,这正是语文的尴尬。语文课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同等重要,前者易于让学生产生充实之感,后者更难以把握。毕竟不是什么样的体验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以笔者所执教的高二理科班为例,在理科思维占主导的知识体系指导下,对于《雨霖铃》这样抒发离情的佳作就很难引起共鸣甚至说是喜欢。一节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课下来,远不如一节数学课感觉充实。但若在指导赏析后,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诗歌或散文创作中,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也会倍感充实。如学生创作的《蓉城慢》一诗:  
春波滟  春风倦/白鹭漾起舞姿翩翩/独钓江暖/小叙园中/未云何来九眼龙/绵绵语,悄然探/ 栏前柳下灯火阑珊/醺说旧梦,倾诉肠衷/槿华三弄散落红/拴马石,四合院/闲坐飞光游云天/祠外树柏林,浣花结草堂/蓉城慢,倚亭笑谈乘风凉
对于学生而言,一堂好课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设计有效率的语文课,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想象作文训练”:多讲还是不讲?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而非表面上的热闹
近些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多样化、趣味化的方向演变,处处皆见形式丰富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开课:学生表演、研究调查、多媒体展示等等,颇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试想,如果一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却只是沦为鼓掌加油的旁观者,其主导作用荡然无存,冷静思考,这样的“好”课,貌似充分的师生互动真的很难让人信服。
《新课标》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很多老师在传统的“教师主讲”的讲授方式前望而却步。其实“讲”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教学并不一概排斥“讲”。有些问题就非讲不可,有的课还必须以讲为主,决不能不分具体情况将所有的“讲”都与“满堂灌”混为一谈。用张志公先生的话说:“我们反对过而且现在继续反对满堂灌,然而,这并不等于反对讲,教师就是要讲,讲得好,讲得不好,这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关系非常大,讲是要讲的,但是要讲究讲的方法。”可见教学并不反对讲,不该讲的时候讲了是多余,但该讲不讲也是教学的失误。真实是课堂教学的底限,不管是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康桥”余波荡漾:和“充分预设”说再见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而非预设味十足
一堂好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教学环节也可以预设,整个过程却无法事先设计和把握。因为当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可能出现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所未曾预料的想法、观点。课堂的真正价值则在于通过师生相互讨论,情感、智慧的交流和碰撞,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生成性。当然,这对教师的教育机智和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如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有老师以自己当年大学毕业的情境导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因为学生也刚刚经历了和初中好友离别,自然感触颇深,话匣子一打开便再也关不住了。教师又顺势提到刚批改的周记中有一篇关于生离死别的文字,这下课堂完全沸腾,有的女生甚至泣不成声,一节课下来,虽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学生们却似乎意犹未尽。写作需要真情实感,既然那么多学生有话要说,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在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后在课堂上将其化作文字呢? 
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词就语言特点或表现手法进行自由鉴赏。在教师引导下,不少学生都做了精彩的分享,但一名男生却很直接地评价:“我承认经过时间检验并沉淀下来的是瑰宝,但我就是不喜欢西方文化中过于直白的语言。”然后侃侃而谈,将《罗》与《孔雀东南飞》、《梁祝》进行比较,在课堂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争论。虽然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将本文与《孔雀东南飞》进行比较,然而学生由此延伸开去谈及文化比较,却是教者始料未及的。此时授课教师顺势将两种文化下各自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特色作了比较,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认识。课后收上来的相关话题的小论文作业也证明,这样的一堂课因生成性而让教者及学生都受益良多。
《杜》《哀》演绎思维完美碰撞:精彩
——一堂好课应该是思维真正互动的课,而非浅表性的一问一答
师生思维的完美碰撞是课堂有生成性的前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犹如蝴蝶的翅膀,时时舞动闪亮。教师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那微微的煽动,演变成一场席卷学生头脑的风暴。而作为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逐步形成能力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思维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就是看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训练和提升。
一位教师在小说单元拓展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设计让人印象颇深。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体会小说的悲剧意蕴”。在充分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执教者让学生讨论为杜十娘设计出路。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众说纷纭。教师概括了学生的设想后予以引导:“为人物安排命运的时候,要注意她的性格特点以及所处时代背景。”于是学生一一否定自己所设计的出路后意识到了十娘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这堂课师生思维充分互动,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创造条件” “微微的煽动”,就让学生的思维如蝴蝶的翅膀轻盈舞动了起来。
时下流行的评课步入了一个误区,即是认为一堂思维互动的课,一定要热闹非凡,学生回答此起彼伏。前文所提到的张志公先生的话正是对这类错误认识的有力回击。其实,思维互动有时也可以是课堂表面的风平浪静、安静思考。笔者执教戏剧单元拓展课《哀江南》时设计了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尝试以对联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写出了诸如:“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燕雀舞丹墀饿殍塞宫门”、“千载帝业只是明日黄花笑过傲过,万代宗室犹为南柯一梦悲兮叹兮”的对联佳作。写作需要安静而非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学生当堂呈现出的佳作,就证明了这样的思维互动才是最高形式的互动。有了语文教师的精心酿造蜜糖,学生思维的羽翼才会舞动得更加有力和美丽。
 “功夫在诗外”:不可忽视的教师素养
——一堂好课的展现不依赖灵感突现,而是日积月累的积淀
教学过程的有效率、真实、才会是有生成性的课堂,有深层次的认知投入才能达到思维的真正互动。一堂可圈可点的语文好课与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长期吸收消化具体说来,要求授课者教态自然大方;语音清晰、标准、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有变化,充满激情;书写简明规范、流利清秀;板书有条理——这都是评定一节好课的基本依据。而要做到上文谈到的教学过程的充分互动,学生思维的活跃等,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语文素养,用某些名师的话说,他准备某节语文课,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与此相关的知识积淀的准备则需要一辈子。这即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拥有惊人的阅读量、开阔的眼界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的颁布及实施不仅对新教师,也对部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提出了挑战:语文学习早已经不是只背背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文章大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不可以已”,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以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例,《新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要求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应打开思维,眼光长远:比如为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讲《短歌行》勾连《三国》中对曹操的刻画;讲《失街亭》分析失利原因或者勾连《出师表》,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学现象,这样的目标意识指导其授课行为,有利于教师高瞻远瞩,以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更利于其在写作中拓宽思维,增强文章的深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探索永无止境
现代语文课堂是一个变换多端的小世界,有风和日丽,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在语文课评价的形式上,笔者认为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时下流行的量化评定十分重要,但模糊性的评价也不可少;分项评定不可少,但整体评价不等于分项的累加,应根据具体情况作酌情处理。 
游走在素质与应试之间,努力上学生老师都喜欢的语文好课:这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唯有全心尽力酿造语文好蜜,才能引动学生思维的羽翼,从而让语文课的魅力得到无限彰显的同时,给家长、学校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学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的教育机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聚焦课堂教学:好课的标准》.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会.
[4]《语文课评价中的误区浅析》 .印文权 吉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