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作 者:孔 婧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 255020)

       【摘要】在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中,歌曲表现的教授是音乐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作为音乐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乐体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关键词】 音乐情感   兴趣   育人

  在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中,歌曲表现的教授是音乐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当然歌曲的表现与感受与欣赏、歌曲的创造以及这首乐曲的相关文化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记得以前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学习音乐的模式完全就是在听录音、老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注重了演唱歌唱时技能、技巧的训练,却恰恰忽视了重要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音乐课上老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们学得无趣、无味,慢慢的学生们也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能正确的、更好的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
  为了让我的音乐课堂发生变化、改变现状,让学生们不再是为了上音乐课而学习音乐,而是真正的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我不断地尝试改变了以往的做法,结合新课标和网络研修时提出的理论并且充分吸取老师们好的、有效地经验,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传递给人的情感要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课堂中就要时刻把情感的渗透贯穿始终。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学习歌曲时更好的体会出情感并能很好的进行二次创作。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音乐元素发生变化,例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例如:《过新年》这首歌曲,是一首热闹、喜庆的歌曲,表现了人们在过新年时那种高兴、欢歌热闹的情景。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提前向学生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结果,学生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了,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强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习效果明显的有了提高。
  再如:民歌《桔梗谣》,它是一首典型的朝鲜族民歌。在教学时,我首先播放影片让学生欣赏鲜族舞蹈的特点以及鲜族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俗,学生在听赏过程中,都让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了,纷纷在下面轻轻的模仿着、视唱着。接下来我便不失时机的带领同学们分析这首曲子的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讨论,不到一节课,大家都能够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当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表示所有的音乐都必须要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场面或着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正确的去想象。
  新课标指出: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唱会歌然后是唱好歌最后是要让学生会唱歌。要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最终能够会唱歌。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作为教师我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引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提问式,像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所以说,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 认识的转变
        在学校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我们还有学生的兴趣小组,以前我在组织合唱团的时候一般只吸收在这一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特长的学生参加。现在我的合唱团学生的组成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无论学生有无基础,只要他们喜欢、愿意都可以参加进来。开始我还会有些想法,认为没基础的学生怎么教?觉得不会这样训练可能效果不是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我们过去习惯选拔尖子,培养尖子。用习惯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难道基础不好,就不能参加兴趣小组吗?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我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作为音乐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乐体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开启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课堂是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有灵魂、有感情”的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