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 者:潘小燕
(旬邑县太村镇中心幼儿园,陕西 咸阳 711300)
大
中
小
摘 要:小班阶段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让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集体生活,适应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本文主要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自理能力的重要意义的描述,试图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片段一
午饭时间到了,小一班张老师正忙着给孩子们打饭,突然一个小明喊道:“张老师!张老师!”张老师循声望去,只见小明旁边的小朋友把碗碰到了,饭菜洒了一桌子。张老师赶忙去收拾。又听到小朋友喊:“莉莉把碗也碰倒了!”张老师忙的满头大汗……
片段二
上午,张老师正在组织活动,一个小朋友突然哭了起来。张老师走过去询问情况,小朋友什么也不说,只是使劲哭。张老师仔细一看,原来小朋友尿裤子了,就问:“浩浩,怎么不去厕所啊?”浩浩还是不吭气。“以后想上厕所就赶紧去卫生间啊!”浩浩哭的更厉害了。张老师找出浩浩的零一条裤子给他换上,这时候,浩浩才小声告诉老师:“老师,我不会脱裤子。”
一、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这里主要谈生理特点。小班幼儿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三岁以后的幼儿学习儿歌只要唱几遍就记住了,并且不容易忘记。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就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我们幼儿园是处于县城的幼儿园,孩子三岁以前基本在家里由大人带,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四个大人看护一个孩子,对孩子是宠爱有加,许多事情包办代替,以至于孩子上了幼儿园,出现了上述案例中的一些问题。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指南》中也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可见,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班阶段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信心。
三、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指南》中指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所以,家长和老师就应该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儿歌、故事、游戏等)激发和帮助幼儿实现生活自理的愿望。
(一) 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老师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能掌握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幼儿都能学会,根据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在组织幼儿喝水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口吻说:该给小汽车加点儿油了。孩子们听了就会高高兴兴的来喝水,说:汽车加足了油就能跑的快了。在幼儿穿脱衣服的环节中,运用小儿歌的形式:“一个小宝宝,圆头又圆脑,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低头弯下腰。”孩子不仅学会了儿歌,还能够边说边做,学到了本领。
(二)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通过环境创设,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角色促进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提高。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扮演中由于角色的特点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活动训练,使幼儿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孩子们在区域中扮演爸爸妈妈,有的做饭,有的扫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给娃娃穿衣服……使幼儿在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了系扣子、学习了一口一口的吃饭,学习了用小抹布擦地等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但是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双灵活的小手,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许多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因此,在巧手区内,投放适于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发展的材料。如,舀豆子,串珠子,夹夹子、穿线板、喂娃娃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为幼儿顺利的用勺子吃饭、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打好基础。
(三)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
所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园应及时做好家园沟通,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绍生活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方法等,培养自理能力的益处。使家长了解、认可并积极配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家园携手,为幼儿努力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与提高自理能力,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