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贴近需要 导航教育
作 者:廖海兵
(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 415900)
大
中
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技能,还是像我所学习的生物学基本原理一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后能够适应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需要,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社会,改变社会呢?带着疑惑,我参加了省教育厅前不久举办的高中校长培训。这次培训,我听取了专家学者的讲座,参观了长沙、上海的一些知名学校,与一些大学教授和招生部门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又与一些高校及中学学生及入职不久的毕业生和工作已久的老员工进行了座谈。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我对上述疑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满足时代的、社会的、国家的需要,顶层设计教育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应时代的、社会的、国家的需要,这些需要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指引着教育的方向。而且这种需要因世易时移而与时俱进。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就旗帜鲜明的提出: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教育事业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思想不过硬,意志不坚定,品质不高尚就会偏离这个核心。而要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我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加强少先队、共青团的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和团委在学校党建工作,团队工作上可以多下工夫,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符合国家进步需要的方向发展。显然,立德树人是根本,是各层次教育的总目标
适应国家发展之需,实现人生价值之需,决定育人方向
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说:教育要着眼于明天的需要,着眼于今天的准备。我想,关键就是要适应当时的、今后的时代、社会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之一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重要一项就是高考的改革。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要适应也要稍微超前于时代发展。解放之初,国家基础科学知识、科技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双基”中小学课程目标,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中小学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科的教学质量,但是也可能导致因重视知识的灌输、纯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当时,强调“双基”的教学确实带来了好处,那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较为迅速的提高了国民的基础科技知识和科技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技能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做到了学以致用。然而学以致用其实只能是模仿,然后是“山寨”,不深挖其原理,不思考其拓展,也就没有创新,这会导致我们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学科知识的情感应用,不能很好的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的问题相关联,仅仅看到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价值,容易产生“利己主义者”。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满足物质生活之后,老百姓更多的关注的是精神的需求了,教育的使命也正发生着改变。2001年,教育部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变化,较之过去,既仍然包含着过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双基目标,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试以生物学中《光合作用》为例来分析“双基”和“三维目标”下课堂设计的区别。
“双基”目标下,老师备课、讲课重视的是有哪些知识要讲解,实验怎么做就行。也就是指导学生会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就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这些老师讲透彻,学生掌握就行。
而在“三维目标”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认同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的精神,也认同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对生物学科探索与发现的帮助。此外,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同学们对于光合作用过程已有大致的了解,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光合色素的分布、种类及作用(来自于实验——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恩格尔曼的实验,光合色素提取液吸收光谱实验)推导光合作用的过程。最后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由此提出并讨论植树造林的作用,环境保护的生态意义。
三维目标的思路是:通过过程与方法,完成知识、技能目标,达成情感目标。虽然这样下来,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效率看似下降,但是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索方法的指导,情感的认同却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它更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激励探索精神。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和发展,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它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9月国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三个大的项目——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则包含2个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含学会学习、健康生活2个素养;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2个素养。而每一个素养又有3个基本要点。即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这些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高度重合。这就是我们教育要培养的学生的要求与标准,也是当今教育的行动指南。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作用于“同一个学生”的“综合效应”。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的。它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如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还是以“光合作用”为例,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我认为还可以启发学生探讨以下内容:运用能量的关系,思考植物与动物、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生命的关联,进一步形成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提到的“生态道德”以及社会责任等理念。
把握方向,紧贴需要,导航教育
首先,我在此说的教育远远不只是学校教育,而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当然更包含学校的。如何才能够紧贴时代需要,尽好本职又形成合力共同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呢?
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演讲时曾毫不客气指出过有的学生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当然,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平时放荡冶游的,但唯争分数之多寡常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愈演愈烈,如高考状元的炒作。单一的凭考试分数的高低就录取到不同层次的大学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招生制度,其弊端显示得愈来愈明显。一个模式培养,一个要求发展,一个标准录取导致中小学生被抹杀个性,禁锢思想,束缚创新。中学尤其是农村地方的中学因为硬件、软件的落后以及社会的舆论导向,不得不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牺牲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更严重点一定说,牺牲的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莱文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那就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等。国家教育大会更是明确指出教育要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文凭论、唯论文论、唯帽子论的不良现象。
美国已故小说家Wallace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也能够这样呢?
其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早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制定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指出了之前教育不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地方,目的就是营造全国良好的教育生态。
对此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也觉得,社会应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开拓,锐意改革,早日形成适合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本领的学生健康发展,具备各种思维品质,形成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教育生态。
首先,全社会要有正确的舆论与引导,只有都关心教育,了解教育,懂得教育的真正内涵与目的,才能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便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基础与表现,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之才。
其次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改、考改,制定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正确引导中小学教育方向。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与大学的联系,鼓励大学教授、专家、招生工作人员多进中小学讲解宣传专业设置、科学思维、生涯指导等,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教育建设,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了解世界,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
最后是学校要深入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加大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力度,建设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学校不应是压抑人潜能的场所,而是温润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喜好、不同特长、不同思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的方式。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充分地完全地得到发展,改“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
每一所学校就好比一个教育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有多样的环境因素,允许不同种类的生物以不同的方式来适应,跑的、跳的、飞的、游的都可以。环境有改变,生物也有变异,它们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教育生态更应该如此,我们要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引导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基础之上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形成辩证的、创新的思维,以便更好的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教育不能把同一个人培养成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舞蹈家……但我们可以也需要在同一时间培养出各种人才,各种行业精英,以达到百花齐放、群星荟萃。如此我们全国的教育生态就是良好的和谐的充满生机的教育生物圈。由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会真正得到实现。
总之,我们的教育只要跟进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节拍,贴近强国梦的需要,就一定能在正确的方向导航下,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