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打通教学衔接动脉,理顺基础教育气血1

打通教学衔接动脉,理顺基础教育气血1

作 者:王 亮 于晓君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山东 264500)

 2016年,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在“查短板、补弱项”活动中,精准锁定低学段教学“以考为纲”造成学生在高学段学习中“吃夹生饭”的问题。由教研员牵头,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三个学段的骨干教师进行联合会诊。他们以知识点的有效衔接为突破口,先由低学段的教研员根据高学段教研员列出的问题清单,再组织教师调研,再共同研讨、修订学段教学衔接知识点台账,最终开出了矫治学段教学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问题的良方。历时三年,学习质量评价、课堂教学方式等相继“破冰”,搅活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满池“春水”。

——基础教育“一盘棋”,培养链条再延伸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中的功利和短视往往是制约学生成长、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相关环节的薄弱或缺位,不仅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提升中备感“气虚”,而且在全面个性发展时患上“贫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升入高学段后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容易产生“眩晕”,感觉像“踩棉花”,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如果教学缺乏一体化管理和考核机制,那么教师就容易只盯着考试、考评的指挥棒转去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考不教、评完就撂的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学段间学生学科知识、思维策略、能力素养、学习经验等方面的断层和错位会以“陡坡”的形式冲击学生的心理。即便是在同一学段,由于工作安排等原因,部分教师多年“蹲级”任教,对学段全程教材缺少整体把握,不仅个人教学思路和方法在“熟练”中固化,而且对学生的定位、发展也在“经验”中塑形,不利于学生全面、特长发展。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对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培养。”这四种能力需要各学段、各学科教学“纵横捭阖”:既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知识实现“融会贯通”;又要做好学段教学衔接,铺设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无缝轨道”,从而构建“全科育人、三段一体”的大教育体系。
——教学衔接“找穴眼”,精准把脉巧用力
学段教学衔接是项综合工程,唯有通过把脉会诊精准地找好切入点,方可形成切割痼疾的“高能电脉冲”。因此,需要夯实学科知识点、学习习惯、学方方法、学习能力“四大桩”。
打桩知识点,需耍好补充、加深、整合“三板斧”:首先三个学段教研员集体会诊,共同研讨确定《学段教学衔接知识点台账》,并从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质量评价等方面确定教学“标尺”;然后,坚持学科课程拓展、尖子生培养两条腿走路,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难度转跳的“垫板”;最后,要注重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架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不同的学科思维和解题技巧相互为用,从而促成学生综合能力根深叶茂。除此以外,还要以“抬头看”“跟步走”的形式聚焦阅读习惯、学科专项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以“授渔”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习方式的柔韧性和节奏感;以“滴灌”的方式提高教师驾驭全程教材、胜任全科教学的本领,为学科拓展性教学、能力渗透性培养注入泉源活水。
——跟踪督导“大纵进”,科学考核健步走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除了要有顶层设计进行掌灯引路外,还要用适时的指导服务予以保驾护航,否则,学段教学衔接改革就容易走偏、走空、掉链子。所以,改革伊始,各项配套措施和制度便随即跟进。学科教研员不但深入课堂督导落实、指导学校研发衔接课程,而且还适时组织相邻学段的教师联合教研,为学校做好学段教学衔接提供准确思路和有效方法。试题作为教学的“风向标”,各学科在命题时都适度融入一定量的教学衔接内容,倒逼学校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为堵塞考前突击“划拉背”的漏洞,教研中心在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中进一步淡化中考成绩权重,将初中毕业生在高中一年级的发展情况列入对初中学校的考核,为义务教育学校持续抓衔接吃下一颗“定心丸”。
基础教育要“气血足”,既要写好义务教育“九年一贯”的文章,还要列好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9+3”的算式,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源引流。在改革的大乐章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不断调音定调,合力奏响三段一体、十二年衔接的基础教育“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