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强心健身 激发残弱学生体育兴趣

强心健身 激发残弱学生体育兴趣

作 者:黄振裕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浙江 宁波 315700)

 摘   要:学校中常有残弱学生,有肢体残疾的,有身体特殊的,有智力障碍的,他们都缺乏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无法正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往往会被边缘化。激发这类孩子的体育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一名体育教师的应尽责任。

关键词:强心;健身;学生;体育兴趣;残弱
一、强心,驱赶怕动阴影
除了多动症患者,残弱学生对体育课内的所有运动项目,都会敬而远之,或诚惶诚恐,或毫无秩序。这就需要老师强大他们的运动承受心理。
1.师爱、友爱,以关爱来抚慰落寞的心灵。三年级某班有个学生,本学期刚转入,因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体形精瘦,协调性差,特怕运动,立定跳远跳不出1米,垒球投不到3米,50米短跑要13秒多,跳绳一次也不会,学生自然都不愿意和他同组。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主动和他交流,在二人三腿、携绳跑等双人游戏中和他一起做;快速跑中,体育教师跟在他旁边为他加油。同时,体育教师安排其他学生与他交往,跟他一起活动。没过半学期,这名董学生在老师与同学的关爱下,不但体育项目进步了,而且学习成绩也有较大提高。
2.鼓励、激励,以励志去驱赶运动的恐惧。残弱学生并非一无是处,孱弱者可能灵活性较好,滚翻、钻爬比较擅长;跛脚者可能臂力出众,投掷项目出色……教师要抓住并扩大残弱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予以激励,赶走漂浮在他们心头的运动恐惧。如孩子成功时,老师脸露喜色,眼放亮光,摸摸他的头,竖起大拇指,让他体会到老师是时时关注他的。在学时受到创伤时,及时安慰,告诉他:失败不要紧,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就会属于你,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运动兴趣,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关爱与鼓励,往往能赶走漂浮在残弱学生心头的运动阴影,有助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体育活动。
二、健身,激发运动欲望
残弱学生本身的缺陷,泯灭了自觉运动的欲望,要是体育教师能够采用科学手段,强健他们的体魄,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运动欲望。
1.增强柔韧素质。如通过压腿、扳腿等被动柔韧性训练,实现正、侧、后踢腿等主动柔韧性时,腿能踢得高、幅度大、速度快而有力,达到既有柔性又有韧性的效果。
2.增强力量素质。根据发展某一部位肌肉的需要,确定一定的姿势,身体姿势保持不变,或负一定重量练习,或用极限力量对抗固定的物体。偶尔指导学生慢速力量练习,达到静力与动力的逐步提升。
3.增强灵敏素质。固定转换体位的练习,如各种穿梭跑、8字跑和折返跑等,发展他们的基本灵敏能力;突然发出各种指令信号时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以及器械、体操、武术中的一些复杂动作练习,不对称练习和各种球类活动等。
此外还有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等的训练,这些训练的最终目的无一不是强健他们的体魄,激发他们的运动因子。
三、定位,释放体育兴趣
残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缺位,体育教师要是能够根据残弱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精准定位,因材施教,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体育兴趣。
1.对那些身体机能虚弱的学生,在体育运动的“量”上,要适当调整,符合需求。对肥胖、弱小或因其他因素造成运动能力弱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控制好学生运动的数量与自己教学的方式。如耐久跑练习中,恰当降低运动强度,允许他们掉队;在接力跑游戏中,缩短他们跑的距离或让他们先跑,避免拖后腿或落后太多的尴尬局面;在障碍跑中,让他们直跑,而不用跨越障碍等等,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不严重影响团队成绩,使同学们都乐于接受。
2.对那些身体部位残疾的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质”上,要因人而异,照顾有加。对那些或残疾、或因伤未愈的学生,体育教师在运动的内容与要求上要区别对待。如在学习跑跳类内容时,上肢残疾的踢足球、跳沙坑、练腰腹等,下肢残疾的拍篮球、抛实心球、做俯卧撑等;如残疾程度高的,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练习一些体育项目;如因伤暂时不宜运动的,先旁听,等身体康复,再做该项运动等等,当然教师还要教育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3.对那些体育运动畏惧的学生,在教育手段的“导”上,要灵活多变,减负降压。对体育课上害怕运动的残弱学生,教师要突显“主导”。对不愿意运动的,体育教师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扫清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勇敢地参加锻炼;对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师既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认同每一位队员,不歧视任何人,帮助残弱同学获得成功,也要安抚畏惧者,摆脱自己是弱者的心理,一起游戏,共同进步,争取胜利。
四、结语
残疾学生因为自身的缺陷,更需要关爱,更需要鼓励,更需要强身健体,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关注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附以强大的爱心与教学机智,相信这些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也会像学习学科知识一样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和正常人一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海凤. 哈他瑜伽对高校病残弱学生平衡能力与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 张璐. 山东部分高校体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虞荣娟,于蕴.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