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带着有意思的问题走进文本

带着有意思的问题走进文本

作 者:徐奉杰 (莒县东莞镇中心初级中学,山东 日照 276528)

 摘   要: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一书中说“阅读乃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可见,问题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

关键词:问题;文本;学生;实际;文章
一、问题要联系学生实际,便于产生联想和想象,产生审美愉悦
《社戏》一文,篇幅长,又是鲁迅的作品,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读,读不进去。学习之初,我先领着学生一起读第一段,让学生找故事发生的地点——平桥村,再想想这儿和“我”的关系——“我”姥姥家。然后启发学生:大家都喜欢去姥姥家吧,本文写的就是“我”在姥姥家的经历,那么文中的“我”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几句话后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点燃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全文,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讲起文中的故事,还讲讲自己童年的经历,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沉浸其中,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篇新闻报道了我国跳水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精彩表现。跳水只是瞬间的事情,我们学生也曾以“瞬间”为话题进行过写作练习,可同学们都觉得很难写出六百字以上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能写如此丰盈充实,给人极强的现场感?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静静地走进文本,得到许多可喜的发现如:分几个阶段来细致表现,来点侧面描写,采用贴切的比喻修辞进行场景再现等。
二、想象类文章,问题要联系现实,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文,充满童趣,脍炙人口。学生初读文本就能感受到母子情深,这时一定要让学生再边读文本边思考:“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而现实是:生活中有些事情(祷告、读书、到牛棚)需要母亲去做,孩子是不能时时刻刻陪在母亲旁边的。而变成金色花就能实现这一愿望,可见孩子又是多么依恋自己的母亲啊!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鸟儿歌唱大地的一切,抒发了对这片热土的无限眷恋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幻化成弱弱的只能唱歌的鸟儿呢? 现实是什么:我们是人,我们的能量要远比鸟儿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更应该誓与土地共存亡?
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定要问问学生:现实中的生活是经常欺骗你的吗?当然不是。那作者是希望我们怎样面对现实生活呢?我们的学生会不会有这样的感悟:我们应该热爱生活,即使遭遇挫折。
三、关注文章开篇或结尾,聚焦重点词语,发一问而动全篇
《木兰诗》开篇很短,首段末以“叹息声”结束。那样一个英雄形象,作者为什么特意安排她伴随着“叹息声”出场?向你诉说什么呢?木兰她本来就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她不希望有战争,不希望年迈的父亲出征;当战争来临时,她不是跃跃欲试,不是立刻就能横刀立马的人。她不同与穆桂英。她就是一位邻家女孩。声声叹息声里,这样的一个人,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可真是侠骨柔情,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答谢中书书》开篇写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末却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为什么呢?这既是对前贤的钦佩与追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同时也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得。
《湖心亭看雪》一文结尾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是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都应该问一问,想一想。
四、在无疑处激疑,在平淡中品出真感情
如《木兰诗》文中对木兰回家时有这样的叙述:“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从这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木兰的儿女情怀。还有呢?联系上文,我们知道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怎么穿着战时袍就回家了?怎么还穿“旧时裳”?她没有鸣锣开道,没有衣锦还乡,就这么脱下战袍,变成了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这可是木兰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淳朴可爱。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写到“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与鲁迅写藤野先生“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朱德写母亲“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表达的感情一样吗?“不能忘记”更突出强调了作者本人对父爱由漠视到理解的深刻变化,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深情。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大家比较关注园林的特点、说明方法等,但你有没有留意课本的注释中说文章的原题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从作者的原题目你能感受到点什么了吧?再找来原文中未选入课文的第一段读读,你会真正明白读这篇文章不仅仅关注园林,还要注意感受作者作为苏州人的自豪,以及身居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强调要想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就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带着阅读目的去阅读。这样看来,每位老师都要有问题意识,注重问题的精巧设计。初中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让他们带着有点意思的问题走进文本,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思维,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赖国强.文本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18(10):123-124.
[2]刘海东.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2011(18):53-54.
[3]董凌云.由“带着问题读”引发的再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9(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