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有效性探讨
作 者:周在全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中心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0)
大
中
小
摘 要:道德与法治由于它本身独有的学科属性而成为了德育教育深入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根据学生的贴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挖掘政治和法律资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此文章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措施
一、引言
新课改的实施为现代教育做出了指导规范,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成为了学生必修的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法律意识、社会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政治基础。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个人能力培养、知识建构以及情感塑造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功的教育应当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各种形式来渗透德育思想,从而增加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校不但要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教师也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课堂中,要转变传统的“讲台上讲,讲台下听”、“教师读、学生记”的被动模式,而是要运用网络设备和技术来拓宽学习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对涉及到的内容实现生动的演绎和讲解,加深学生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学生和家长也要积极的配合学校的要求,从思想上改变陈旧思想,以身作则,用生活细节将政治内容诠释出来,让学生观看新闻节目、实时动态、科普节目等,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国家的伟大和自己的使命,为自己制定成长目标,以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心理上改变和坚定学生的信念,完成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有所改变。学生并不完全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的,而是为了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不要一味的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要多角度看到学生在日程的生活、学习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们的认知需求和情感变化,不能一味的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中,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从生活中汲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者锻炼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堂上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多方面的采集案例,以比赛、表演等形式将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具体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质疑、探讨。比如学生在学校与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同,从而就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表现就不同,比如人人都要遵守社会秩序,出门在外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校学习要遵守校纪校规,但学生一旦脱离了学校范围,那么这个秩序的遵守就被抛之脑后了,上下车你拥我挤,过马路横冲直撞、嬉笑打闹。教师要以此话题来导入德育思想,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课堂并不一定要严肃,道德与法治本身的内容就极为枯燥乏味,若是还用严肃的语气、毫无生机的案例来教学,学生也会出现昏昏欲睡、开小差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进程中,就某一案例或者社会现象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将当前时事政治的主要内容进行虚拟管理,发表自己的意见等,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住性和积极性。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现代教育倡导人本原则,在这个理念的要求下,师生的教学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想法和学习规律,并从中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而非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沿着自己设定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的去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掌握有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相关基础知识,更在于学生能够在社会中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帮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以较强的综合能力、社会责任感、正义的法律精神来开创更加美好的前程。因此学校在开展课程时,要把握住这一点,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结合现实生活而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这项课程的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自觉地行动、自主的追求,让其走进学生。比如我们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学习,但部分学生仍然厌恶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问一些学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和平的吗?学生会答:不是,一些中东国家还有战乱的发生。教师这时就播放一些视频、照片让学生看到这些战乱国家的孩子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时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度有多么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国意识就会根深蒂固。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并非要开设专门的课程、任用专业的教师,而是其都渗透在各个学科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政治性强的学科,对学生品德、人格及心理方面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更要受到广泛关注,教师也要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克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潘弘《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3]徐嘉婕《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有效性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