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1

浅析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1

作 者:付晓强 (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济阳 251400)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开展体育课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学到科学的文化知识,也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一堂成熟的体育课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练习,提高练习密度、关注学生运动负荷。下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浅析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运动负荷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身体各项功能较差,身体素质有待提高,上好体育课,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小学体育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带动学生的热情,在技术教学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合理的练习密度,明确小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科学教学,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的活动能力。
1、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体育课上各种练习活动合理的运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一堂完整的体育课练习活动一般包括教师讲解、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休息和组织措施等。练习密度是衡量一节课是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目的依据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练习密度,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任务,合理的安排好课堂练习密度,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一般来说,一节课的练习密度应该在30%以上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练习密度是最科学的体育课教学模式。由于体育课的性质和任务不同,导致每堂课的练习密度也不一样,小学体育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对不同教学任务的课堂安排不同的练习密度。如在以学生做练习为主的练习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练习为主,讲解示范指导相对减少,这样的课堂练习密度就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调整练习密度。
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直跑屈腿跳这一课中,教师在热身阶段为了避免课堂过于枯燥单一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热身游戏,如自我尝试单双脚跳跃找窝,通过游戏的加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听讲和练习相互结合,控制练习密度。在学生获得直跑屈腿跳的技能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休息,在课堂结束前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
2、运动负荷
学生在体育课中,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后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程度,称 为运动负荷,也可以叫做运动量和运动刺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1]。在一堂体育课中,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决定了学生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大小,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控制运动负荷的大小,使体育锻炼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当身体机能适应一种水平的运动负荷后,不易再获得提高,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因材施教,适当的改变运动负荷,使学生的机能不断发展。由于运动负荷的相关因素很多,教师对运动负荷大小的掌握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和询问学生本人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下的判断失误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科学的测量手段,准确监测运动负荷大小。目前为止,我国普遍使用测定心率的方法来衡量运动负荷,脉搏测量也是评测运动负荷的最佳手段,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跟进教学进度,运用教学机智使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刻身体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科学安排运动强度,有的放矢的进行锻炼,使运动负荷与不同个体身体状况相适应。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生理负荷还有关注心理负荷的安排,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考虑到学生能承受的心理负荷。体育运动密度的增大会加大学生的疲惫感和厌倦感,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练习活动。
3、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应该是中等强度加高密度,密度能够达到 50%~70%,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师要精心备课,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讲解,在示范时提高示范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2]。教师要合理安排各种练习活动,避免把一堂体育课变成单一的讲解课或练习课,注重把握练习密度,使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教师要处理好密度和强度的关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强度大的运动负荷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强度适中的条件下,运动量可以比较大,构建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安全锻炼、有效提高体能的高效体育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掌握技术的需要来安排和调节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运动技能的初学阶段,密度和强度均可小些;在掌握阶段,密度可大些,强化练习,强度应适中;在提高阶段,强度应大些,密度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如何在体育课中适当控制练习密度,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身心健康的小学毕业生。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程《小篮球》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好动特点,引导学生将热情转移到掌握技巧,学习球类运动简单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各种球类项目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球类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切实体会体育课堂的魅力和价值。
4、讨论(小结/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开展体育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综合各项因素合理安排练习密度,根据教学实际安排运动负荷,务必保证小学生的运动安全,使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创建一个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蔚.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7(08):96.
[2]王金保,杨运昌.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予计参数[J].体育教学,1984(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