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 者:张天伟
(重庆市长寿区黄桷湾小学校, 重庆 401220)
大
中
小
摘 要:素质教育体制下小学数学教学融入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想,以期将数学知识和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其中情境教学法以其独有的优势而备受师生喜爱,它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生活,也利于活跃客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素养。在此文章就从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创设策略
一、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并亲身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以此从中获得激励和引导,让学生积累体验和经验,养成独有的数学习惯,构建起符合自己特点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改关于生活化教学的要求,以趣味性、人本性和有效性为原则,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创新举措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和学习。因此创设情境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新鲜、想要一探究竟,以此开展趣味性教学,寓教于乐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2.人本性原则。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教育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论何种情况下教师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首要注意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范畴和程度、学习能力的高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变化等来逐渐的、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不要让情境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就如同不在原有地基上建房子,房子会倒塌。
3.有效性原则。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形式科学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培养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数学教师就是其中搭建数学知识和技能与学生能力之间灌输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从问题出发,并进行延伸,让问题更加全面,更有深度,学生也会在问题从简到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和思考,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大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学生本身的思维转化能力有限,教师就需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觉察到数学的重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采取一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日常的学习中多多观察,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状态,只有经过调查和了解,才根据不同的学生引导其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方法,并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学生感到关怀、鼓励,并在解题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如此不仅增加了情境的趣味性,也利于学生快速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2.情境导入。生活化教育是将于知识相对应的情景予以融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开放思维,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鉴于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思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党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学校是一个集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互动行为,将各自的发现进行共享、探讨,通过集体的努力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不仅能够扩充自己的方法,明白团结合作的内涵,而且通过这种自我实践和自我探索的方式也有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其次,情境的形式可以不固定,我们真实的生活事例、各类教材资料等。在此之前,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来界定某一概念。二年级开始学习图形,图形中有角、边,还有些特殊的图形没有角,比如圆,那么在讲课时,教师可以出示这些教具,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并分类,然后将分类标准表达出来:三角形、长方形等有角,而圆形没有。由此引入“角”的学习。
3.多媒体教学。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十分普遍,它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能拓展教学资源,并以生动的文字、图画、动画、视屏等形式的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现出来,学生在具有动态性、形象性的画面面前更容易学习和记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的有效性。学生没有时间的概念,时针、分针也很陌生,无法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这时教师通过微课让学生观察钟表,明白上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对时针、分针分别进行转一圈的演示,从而让学生观察时钟的变化,让学生理顺其中的时间关系。而在课外也要将课件发送在家长群里,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和课件的引导下,从生活中的钟表进行观察、辨析,用生活强化知识。也有些教师会别出心裁,在课件正常的讲解结束之后播放一段有关钟表的音乐动画最为课堂知识总结。
四、结语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它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的高效性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尚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2]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3]罗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