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语文写作就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语文写作就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作 者:米 蓉 (重庆市潼南区潼南小学校,重庆 402660)

 摘   要: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似乎一直都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困扰学生的"麻烦"。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趣味丛生的社会,如何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掘趣味,如何从身边的细节中寻找话题、捕捉精彩就成为了我们教学者一直思考的话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捕捉生活的乐趣,把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我们教师就应该时时点拨学生,让美好不再从我们身边溜走,不放过任何一次写作的契机,要及时组织学生灵活创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写。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生活
引言 
  所谓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写作素材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观察能力欠缺,不懂如何捕捉生活细节,如何利用生活小事及时创作。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阅读量,让阅读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细节,从细节中学会描述和写作。下面我就主要围绕此话题展开论述。
1、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语言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美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写作的大量素材主要源于阅读。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素材,情感素材,表达素材,并且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美文摘抄,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取自己喜欢的词句,学会运用阅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这些素材随着时间的沉淀会一直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当写作的时候,这些素材一旦被激活,就能够快速产生综合效应,积累的优美词句也会快速在学生大脑中闪现,学生想用那个词,那句话,哪一种修辞手法都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阅读为写作奠定的基础。
正如同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但是单凭每一学期课堂上积累的那点阅读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快乐读写》、《快乐作文》等刊物,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遨游书海,采珠拾贝。 
2、学会观察,捕捉生活细节,激活学生创造源泉
写物和写人以及叙事是小学生作文常见的题材,叙事是建立在学生会记录的基础之上,写人和写物是建立在学生会观察的基础之上,总的来说都是建立在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生活精彩,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尽可能写真事、真人,说真话。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
  比如,描写人物表情的时候,关于"表情痛苦极了"这么一个细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泪珠儿在眼眶里直打转,泪水慢慢地越来越多,越蕴越饱,终于夺眶而出,流过了她的面颊。采用一种特写式的描绘,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把人物的特征活生生的再现了出来。尤其"越来越多,越蕴越饱"这组词,富有动感,新鲜活泼,成为文章中的亮点,避免了叙事的呆板,很有表现力。这是写人物,只要我们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身边的陌生人等等,学生先学会观察人物细节后,慢慢就能够知道如何细致饱满的写作。
而对于写景类的作文,我们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比如写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就是通过人的行走移动,来记叙描写眼前的景物的一种写作技法。又比如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就是假托对自然界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技法。它常常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可以起到动人心弦、升华主题的作用。 
  当然,作文题目也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 
3、开展主题活动作文,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验
  写作其实和阅读是一样的,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活动载体,而写作是语言的输出过程,也需要活动载体,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更直接的活动情感体验,从而学会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更自由灵活的写作。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还应该多给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开展多样化写作活动,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互动。
比如结合班级或学校的主题活动也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写作,像"环保小制作""秋游""扫墓""社团活动""六一儿童节表演或观看节目""科学实验""阅读书签的制作""元旦经典诵读"等等,都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载体。只要是平时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学生就能打开写作思路,写出心中的感受了。 
  对于这类主题活动作文,我们一开始不要太强调写作技巧,只要达到语句通顺,主要鼓励学生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有什么真实的感受就记录下来,要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在交流、评讲的环节,教师可以每次习作渗透一两点写作知识,如:怎么把重要部分写具体?怎么把语言表达流畅?怎么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 
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创作的激情都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如果学生对事物没有认知能力,不懂观察生活,缺乏情感体验,没有写作素材,就不可能写出来好文章。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从积累素材和提高学生能力入手,以阅读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时机,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小作家。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养成[J].朱国贤.中国校外教育. 2012(22).
[2]小小笔头会说话——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J].陈婷婷.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
[3]谁的眼睛都"炯炯有神"吗[J].陈晓云.中国农村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