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及应对措施

作 者:石志芳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罗家湾小学 421008)

 摘   要:从人生的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奠基时期,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本文从学校、家庭与社会等三个层面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最后针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成因;措施
引言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趋于严格,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成为了热点课题。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在小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帮助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学校层面
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缺乏自控能力,不善于保管学习用品,随意毁坏、涂抹作业本与练习本;时常遗忘应携带的作业与学习用具;上课专注度不高,扰乱课堂秩序;对待作业与练习态度不端正;在课余时间追逐打闹;不注重个人与集体卫生,随手乱扔杂物。
2.家庭层面
目前,很多学生在家庭中也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性格任性,逆反心理严重,不接受父母的劝导与教育;节假日缺乏自制力,耗费大量时间上网、看电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在父母的督促下起床、洗漱、吃饭;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不能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此外,个别小学生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长辈不够尊重,不愿意接受长辈的劝导与教育。
3.社会层面
在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与监督下,很多小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中能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有的学生一旦脱离了管制,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暴露出来。例如有的学生缺乏交通规则意识,随意闯红灯、不走人行道;或者缺乏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感受;还有的学生环保意识有所缺失,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随意破坏公物;此外,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小学生存在不文明用语与不文明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校因素
(1)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但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从而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然而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较大的热情,甚至在参加家长会时,部分家长也只过问学生成绩,对孩子在校的其他方面表现并不关心,也不与教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表现情况,这样有一些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以致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2)学校在评价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中存在形式化倾向。
学校虽制定了一套行为习惯的培养计划,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在实施时是由学生干部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操作完成的,一是学生干部年龄偏小不能全面考虑,在评价时难免出现偏差;二是天天评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形式化倾向。比如每月文明班级评比中,流动红旗是教师对孩子们一月行为表现的肯定和赞赏,但实际评比中,会因以上两个原因使得有的班级虽做得好,也不能获得流动红旗,这样就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家庭因素
由于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导致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笔者对所在学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约120名学生每天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超过60分钟的学生仅仅只有50名左右。由此不难发现,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难以从父母方面得到指导,在家庭中他们对亲情的感知有所缺失。在发现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时,很多家长都找不到正确的引导与纠正方法,从而导致学生不良习惯仍然我行我素。其次,调查中还发现,本校学生有数十名学生处在单亲家庭环境中,而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学生数量甚至不超过一半,他们更多的是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甚至还有的学生居住在亲戚与朋友家,这部分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成长无疑受到一些伤害,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此时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就会出现心理或性格扭曲;此外,父母的素质也是当前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有超过100余名学生的家长在与学生交流时带"粗口"或其他不文明用语,他们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家长性格暴躁,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耐心,以暴力手段来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暴力倾向。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本校学生群体中,父母文化素质在本科及以上的仅仅占到5%,换言之,受限于自身狭窄的知识面,很多家长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时也显得束手无策,难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提供有力的引导与支持。
3.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民素质没有同步跟上,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学生攀比现象严重,给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再加上不良商家的诱惑与错误引导,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享受而不愿意付出。这些社会因素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此外,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道德意识,损坏公物、漠视他人等不良行为十分普遍,小学生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父母没有及时发现,进而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趋于恶化。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1.联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力量,增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效果
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换言之,为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应该积极借助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三方力量,围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展开紧密的配合与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笔者所处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德育教育活动中,并分享一些家长成功教育案例,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从而优化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实践训练,改善德育教育效果
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教学都是由教师与家长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们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更不能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中,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其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理论。例如家长与孩子一同外出时,发现孩子随手乱扔垃圾时,家长应及时制止,并要求孩子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投放到垃圾箱中。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促使孩子用实际行动来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教育目标,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3.充分发挥教师与家长的示范作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教师与家长的模仿,因此,教师与家长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教育实践中,作为教师与家长,都应该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与家长也要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方面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积极、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纠正。
综上所述,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养成了一个较好的行为习惯,但还有小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与家长,应该细致观察这些学生平时的行为举止和表现,认真分析其成因,帮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亚洲.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应对措施[J].山西青年,2016,(23):135.
[2] 李启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5,(12):215.
[3] 宋德明.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3):94.
[4] 付修生,孙英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对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