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美育为核心的空乘班级建设初探
作 者:陈丽丽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32)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讨论了当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现象,并就此,从班级建设的角度,以美育为核心,通过五个步骤的层层推进探索,帮助学生不再唯“机”是从,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爱好,为养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并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由内而外的高雅气质,班级内形成比较健康多样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美育;班级建设;手机;空乘
刚刚就任空乘系辅导员时,笔者发现,学生兴趣爱好整齐划一:手机!经过接触发现,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具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与亲朋好友聊天、“屏社交”[1] 一族;第二类,手游一族;第三类,综艺娱乐、刷剧一族。学生的这些用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认识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她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有三五年之久。由于手机娱乐唾手可得,她们又刚刚从高考中跨越出来,在大学校园的宿舍集体生活,这群小年青便不自觉地把自己拴在了手机上,甚至连逛街、交友、运动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都失去吸引力,如果不是我系要求课堂上交手机,大多数同学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手机。对于课堂上上缴手机,有一部分极端依赖的学生,甚至做出了阴阳手机的行径,即把旧手机或假手机上交老师,现用的手机保持使用;或者为了完成一个话轮[2] 、继续一场游戏 [3]、刷完一个剧情,一再拖延上交手机,甚至不惧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或者在课堂上出现了手机综合征:手机上交后,手无处安放,精神无法集中,听不进课程内容。课后的自由时光,对手机的依赖更甚,做走路吃饭的低头一族已是见怪不怪,根据医务室数据,我院出现的多起学生从楼梯滚落的现象都跟边走楼梯边玩手机有关;晚上宿舍的独处变成了与手机的通宵共处,入眠时间被一再推迟,常常是到第二天凌晨才勉强睡去,不累到最后一刻誓不罢休,睡觉时间集中在一点到四点,自然,第二天的迟到、甚至旷课成了必然,抑或把课堂当成补觉的地方。
作为一名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从不健康的用机状态中解脱出来?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在乘务系就读的女生,怀揣着蓝天梦入学,对空姐这份职业的向往往往从其光鲜亮丽的外表开始。她们经过层层筛选,终于来到大学。可以说,空乘系女生对“美”是有初步感知的。但这些乘务系女生,对“美”的认知在哪个层面呢?不得而知。
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事实上“美育”的重要作用,一直被教育家津津乐道。古今中外,“美育”获得的效益也有目共睹。而联系到空乘系女生,从如何利用“美学”和“美育”引导她们养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如何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在高职期间,尤其是一年级注重基础课程、竞争与专业压力还未凸显的时候,在诱惑多多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安放空闲的青春、提升个人的素养,为一生做铺垫,“美育”都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就此,以美育作为核心,笔者分五个步骤对班级建设进行了实践。
第一:抓核心——从主攻宿舍核心人物,到建立多层面小集体
学生们虽然刚刚踏进校门,分配在各个宿舍,但明显地,每个宿舍的用机特色快速形成。比如,有两间宿舍的学生,玩起手游乐此不疲;有一间宿舍,孜孜不倦聊手机,不到两点不睡觉;有一间宿舍则是集体刷剧、刷真人秀等。总体风气就是熬夜玩手机。但如果你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宿舍各有一个核心人物,她的言行影响整个宿舍,把握住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操守,便能轻易攻破整个宿舍的不良风气。比如对夜聊至两点的那间宿舍,经过多次谈话,我发现该生刚从祖辈的呵护中独立出来,又来自北方,对上海及大学生活极不适应,思乡情切。我便用“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共情[4] 方法获得她的认同,建议她等二年级面试的时候聘回家乡,鼓励她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并对她熬夜的事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等,逐渐化解了她的情郁,她也就慢慢调整了作息时间,进而整个宿舍一改旧习。
宿舍的小集体,可以缓解学生刚到学校的焦虑感,让她们温馨自在,对学生的顺利过渡和心理健康是不无裨益。但宿舍容易形成小集体壁垒,导致同学们只跟同宿舍的人交流、游戏,不利于班级建设和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开学四周后,即小集体基本稳定后,笔者组织了一次“我们不是熟悉的陌生人”的主题班会,主要分三个环节。一,每个同学抽取小纸条,上面写着不同动物的名称,比如:猫、狗、鸡、羊、牛等,请同学们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在班级里寻找同类;这个环节中,班级气氛被快速调动起来,同学们个个变身小动物,欢声笑语萦绕班级。二,以不同动物组队的小团体,互相认识、熟悉,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爱好和特长等,其后每个人都选择组内某同学进行匿名推介,由其他组的组员来竞猜,加深陌生同学间的了解。三,以不同动物组队的小团体,共同完成一幅名为“我们的家园”的画作,每人都承担其中一部分,最后再集体上台进行介绍。理想的状态是把画作张贴在班级教室,给同学们回味咀嚼的机会,借用饮水机效应[5] ,达到进一步有效交流的目的。通过两个多小时的主题班会,基本打破了宿舍形成的小集体,同学们之间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一个月后的圣诞节,我又举办了“Secret Santa”[6] 的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同学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完成的画作,既有心理学手段[7] 的应用,让我从侧面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又有美育环节:画画是人类的天性,早在人类始祖便有涂鸦的习俗,每个同学都可以加入其中,同时,进行集体创作给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个人展示都提供了机会。
第二:走出校园——我在985
乘务女生虽然经过层层筛选,有其他高等院校不能媲美的优势,但客观上,作为学生对学霸有天然的向往,另一方面又不敢亲近。笔者便以“任务”下发的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你认为最美的校园去旁听、合影。最好是单独前往,并成功搭讪,完成“我与985合影”的任务。
在“走出校园——我在985”实施过程中,首先是锻炼了同学的规划能力,其次是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最核心的是通过在“最美校园”驻足,让同学们感受到985院校的天之骄子,与高职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沟壑难填,让同学们感受到美的建筑、校园,美的他人与美的自己,以及可期的美的未来。
第三:立足校园——我选“你”
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美育”是文学的美育,文学之美在于阅读就像与作者进行灯下的灵魂漫谈[8],在于想象力的激发创造[9] ,在于“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10] 自我认知……而这个美育得来全不费工夫,学院图书馆近在咫尺。
我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到学院图书馆选择一本文学书籍(第二次放宽至心理学),阅读后进行班级交流。这下才让我和同学们认识到,印象中最爱“王者荣耀”的她,其实最爱“张爱玲”;以为最爱刷剧的她,其实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原本最爱聊天的她,其实最爱安静地逛美术馆……
两次讨论后,再次进入宿舍,我不再只看到手机一族了,有些走出了宿舍,有些拿起了书。班级里的讨论也不再是手游、真人秀了,多了小说、美景,多了人味儿。
第四:触·美——我与三馆一厅(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的秘密约会
随着对学生“美育”的进一步拓展,一下子到了该美育盛宴的时候了,而三馆一厅是最好去处。笔者要求每个人独立地选择一个馆/厅,去那里花上半天的时间感受体会。这一点,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免费低价的艺术展览、表演随处可得,我在半年内,陆续为她们发送各种信息。有些同学偏爱音乐、有些偏爱美术,有些就是单纯的书籍,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时,完成任务的独立性要求,帮助她们独立思考和成长,在半年的集体生活后,她们非常需要认识到个体的独立性了。
第五:傍·美——用好近水楼台
跑出去的“美育”没那么便利,如何让学生获得近旁的美育呢?我挖掘了三大方面,一是教师课堂上的美育渗透,在我的每次课堂上,总是渗透艺术学的知识,力求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和品位;二是从学生自身出发,有些学生有画画、摄影、音乐、表演的兴趣和特长,便从课堂、班会、课后给她们展示的机会;三是利用学院毗邻余德耀与龙美术馆、滨江展览厅等的地理优势,提供实习、免费参观的渠道,鼓励她们去走走看看。
经过一年多的基于“美育”的带班思考与实践,班级形成比较健康多样的良好风气,不再唯“机”是从,大部分人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爱好,为养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将近一年的美学渗透也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由内而外的高雅气质,以及可期的高尚情操,至此,笔者以美育为核心的班级建设初探也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1]王烁《"屏社交"正在谋杀"深社交"》《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2期.
[2]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3]据调查,网络游戏的设置上就在避免玩家中途退出,方式有一:游戏是层级递增的,如果暂停游戏将面临大退,即完全的退出整个游戏,后期进入需要从零开始;方式二:游戏中有队友,如果一人退出,会拖累整个团队败退;方式三:贸然退出会被举报,进而游戏账号被封.
[4]心理学概念,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常被运用于心理咨询中.
[5]经济学概念,原指在公司里面,由于饮水机是标配,同事们会借由接水的契机,进行非正式谈话,而这种谈话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6]西方常见的圣诞节游戏,被广泛用于加强公司同事之间的互动,主要内容是在小组内,通过抽签,相互成为"神秘圣诞老人",在圣诞节中为抽中的对方秘密准备礼物并送出,最后再集体揭秘.
[7]绘画心理学,起源于日本,指心理学家通过对来访者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来解读该来访者的心理状态.
[8]当代作家刘震云观点,他认为读书就像朋友间灯下谈心,引自2017年8月26日,"BIBF阅读推广形象大使会客厅——刘震云和他的朋友们"活动现场,刘震云与马东的对谈记录中.
[9]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2018年11月8日接受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时提出.
[10]《世说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