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作 者:陈小勤 (合肥市卫岗小学,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规范学生的社会属性,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通过信息技术、利用生活资源、家校结合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法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益于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资源
在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落实法治教育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利用信息技术,融入法治教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将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法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参与度,加深体验,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时,针对学生成长阶段层出不穷的安全伤害事故,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整理相应信息资源并引入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伤害的了解、预防,更是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依法保护自己。与教材内容相比,信息资源具有多元化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接触形象资料的同时思考问题,认可教材中倡导的道德标准并形成内化。本单元涉及到的安全教育面较广,有生命安全、交通安全、应灾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针对交通安全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及图表。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问题不仅是自己的问题,更关乎身边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当前社会中,存在许多被人们忽视的所谓无伤大雅的行为。如在过马路时,行人觉得人数够多,便可以横冲直撞过马路,以此来逼停车辆;还有酒驾,无论是驾驶者还是他的家人朋友认为只要不被警察抓到就行,万一被抓到也是自己倒霉……没有认识到上述行为均是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由此产生的交通意外事故,结果往往很惨痛。学生在观看视频、积极探讨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要按照信号灯有序通行,更要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更是在保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突出其丰富、形象、精当的优势,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交流并主动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让法治教育的效果更明显。
二、利用生活资源,融入法治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指导意义,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教师要立足生活实际,积极从生活中攫取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开拓生活化教学途径。教师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化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法治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学生的重视,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法治知识。
近几年来,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校园附近暴力事件。因反社会情绪或个人问题而无理由伤人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周边,往往会带来震动社会的惨烈结果。教师利用这样的生活化资源,让学生警觉起来,通过分析不同事件中当事人的反应,获取必要的法治知识,树立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意识。在这样的校园伤人事件中,一些人没有主动还击,更有学生忘记逃跑,莫名被伤害。教学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怎么保护自己,学会逃跑,学会选择正确的逃跑方式,学会在面对犯罪分子时让自己所受的伤害降到最小。告知学生遇到如此暴力事件,一定要在逃跑的过程中大声求救,获得他人的关注,同时给犯罪分子带去心理压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引导学生在危急情况下先保障自己安全,再及时报警。报警时要如何叙述等,这都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这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心中的"110"》均有涉及,关键是教学中要开发出学生的生活需求,在源于生活的教学中,带着学生质疑生活中的困惑,寻求应对的办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教育,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用法律筑起自护的铜墙铁壁,彰显法治教育的价值。
三、利用家校合作,融入法治教育
家校合作,对于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落实有很大影响。小学生的个人成长,不仅依靠学校教育,还会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最新修订的小学德育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关注家校合作。通过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利用好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全方位、良好的环境中了解法律,懂得用法律去保护自己、要求自己。
学校要支持学科教师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让每一个班级都建立起微信、QQ群,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传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课余,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并交流、体验,通过日常聊天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法治思想。让家长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法治现象的参与者、学习者。当课程教育因为家校合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体验。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针对法治教育的需求让社区民警、民庭法官走进学校。给学生开展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讲座,宣传法治知识。让小学生从小便知道违法犯罪的真正内涵,以及违法犯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让民警、法官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外的法治教育,让学科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提高,使学生产生知法、守法的基本兴趣,进而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成为合格乃至优良的社会人。
综上所述,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势,融入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社会构建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戴玲慧.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10):29.
[2]白成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2):48.
[3]周素华.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8,(43):207.
[4]唐正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J].科学咨询,2018,(28):68.
[5]鲁洁,冯建军.《教育转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