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

作 者:詹超群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 322109)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与终身发展发挥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校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综合素养水平。但是,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始。本文主要分析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始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学生
前言
所谓的德育教育,是指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能够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开始,可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然而,要实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与家长、学校等方面协调工作,共同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德育教育环境,推进德育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始的重要性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增强德育教育成效,教师必须注重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始。首先,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教师在该阶段,对学生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其次,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效率,为学生高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行为习惯是衡量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基础,因而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有必要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始[1]。
二、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行为习惯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教师需从生活细节处着手,结合行为习惯的内容,细化德育教学目标。首先,联系学校规章制度,对德育教育目标加以整合,调整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学校规章制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对行为习惯内容进行细化,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2]。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要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为“因材施教”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应摆正心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尤其关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其施以耐心和宽容心,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积极对学生加以鼓励,进而对学生加强正确引导。其次,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表扬,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课堂纪律比较乱时,教师进行泛泛批评,或直接批评最为严重的学生。如此,其他学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恢复课堂纪律。但是,如果情节不是非常恶劣,建议教师不要一时冲动而批评个体学生,否则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德育教育适得其反。再次,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问题。例如,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念,因而教师只需适当的引导即可;而低年级小学生,教师需从全方位视角进行教育引导。最后,教师应针对个体学生的行为习惯实际情况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教师按照学生的行为习惯,将学生分类,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加强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将行为习惯极其恶劣的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做针对性的培养。基于此,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可得到有效培养,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挥积极的作用[3]。
(三)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众所周知,小学生天生模仿能力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教师作为小学生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先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对学生发挥言传身教作用的意识,进而在实际行动中,时刻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需树立学习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具体言传身教中,教师必须坚持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遇见学生,主动与学生问好,培养学生主动向师长打招呼的意识;在校园内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参与到保护校园环境中。诸如此类,教师用自身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从中能够受益匪浅[4]。
(四)加强家校合作
要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必要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体系的有效建构。家庭与学校是小学生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而许多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是不同的。或者教师对学生加强行为习惯规范,家长纵容学生,也会使德育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对此,只有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才能增强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意识,以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互换学生在家庭或学校的实际表现情况,使家校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教师有必要对家长提出确切的要求,告知其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后,使家长明白,良好家风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效监督,从全方位角度开展德育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结论
要增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所以,教师在教育中,需要对学生加强不断引导,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最初目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有较大影响,因而教师只有从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开始,才可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首先,结合行为习惯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原则;再次,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加强家校的合作。基于此,推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桂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0-71. 
[2] 郑爱萍.小学一年级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德育良好行为习惯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3):149. 
[3]田宇新.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以秦皇岛市三所小学为例[D].燕山大学,2017. 
[4] 刘美函.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问题研究——以哈尔滨市L中心校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