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 者:周小清
(广西昭平县五将镇文曲村小学 546815)
大
中
小
摘 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对计算基本功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刚出来教书时我总以为计算题比分析题、解决问题容易很多,因而在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学生的计算,但后来从学生的作业和测试中慢慢发现问题,学生在计算中不仅速度慢,而且出错率高;更让人头痛的是,在应用题计算中,学生好不容易理清了思路,列对了算式,但由于计算能力差,在计算上又出了差错,从而得不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关键词:计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
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对口算、估算能力的培养
1.重视对口算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一些简单的计算题都还要借助竖式来计算,这就浪费了大量时间。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当年在教学一年级时,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才能为更难一些的口算打好基础。比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学习“9+几” 的加法时,如要让学生用凑十法把计算过程说清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萝卜作为教具,如9+5=( ),因为9+1=10,所以先把5分成1和4,把1个萝卜拿出来给9凑成10,10再加4就等于14。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即要求他们会思考,又能从直观到抽象,还要会用语言表述凑十的过程,负担较重。所以我把算理简化成“拿几剩几得十几”,这样简洁明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9加几的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学生在学习8、7、6加几时,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凑十法”,并且在归纳8加几的方法时,自然就归纳出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小2了。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于是平时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看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案等竞赛的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我还建议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把1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2.重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
比如:127×43,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7看作125,把43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7×43大约在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7和3,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1,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1,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
由于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所以,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学生基本能不用笔算就能直接进行口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口算和整个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其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例如:(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比如在计算积时看到25就要想到它的“伴”是4,125的“伴”是8;(2)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比如■ =0.5=50%, ■=0.25=25%, ■ =0.75=75%等;(3)1~20的平方数、几十五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4)在圆、圆柱、圆锥这些单元中经常用到的π~10π、42π~92π这些值的记忆;(5)常用的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数据”,如[2,3]=6, [4,5]=20, [3,4]=12, [2,3,5]=30,[3,4,5]=60;(6)一些特殊数,如:平方数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学生非常有兴趣,且记忆深刻。
总之为了提高计算效率,要熟练到“一眼就能看出”为止,这不叫死记硬背,就像没有人说背“小九九”叫死记硬背一样。实践证明,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将能得到快速的提高。
三、讲清算理,提高能力
2015年秋,我在三年级上了一节《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公开课,一位领导点评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算理,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计算的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我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60÷20计算?通过小棒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白要算60÷20,就是要想6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几个20是60?因为3个20是60,所以60除以20得3,或者是要想6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就是只要想6里面有几个2,用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所以60除以20得3。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就理解两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的道理,学生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它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问题。
四、开展“一帮一”,共同进步
我在我所任教的班里成立了“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结成对子,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上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刚开始我提出“一帮一”互助学习时,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很不乐意,认为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这样不但自己帮助了基础薄弱的同学提高,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更大。成绩好的同学负责每天出20道计算题给基础薄弱的同学练,每半个月我们就来一次捆绑式测验,每次测验完成后取“一帮一”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该小组的主要依据,使成绩好的同学不再自私,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表现较好、进步较大的组,在班级中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成为结对的榜样使其获得成就感,必要时加以物质奖励,会让他们更乐学。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讲,独立思考,重视思考,清晰审题,准确计算,重视书写,仔细验算,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对答案。
在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就是太粗心了,老是出现计算性错误。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计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例如: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入手,从细微处做起,逐步形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另外凡是做错的题目,必须找出错的原因,认真订正,严禁抄袭他人作业的行为。不会的可向老师或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使学生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通过严格的训练,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加强练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黄志英. 学苑教育. 2018(03).
[2]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 梅艳. 现代交际. 2016(07).
[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J]. 陶宇. 亚太教育. 20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