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杭州三所高校的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杭州三所高校的调查

作 者:孙丹霞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10018)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杭州三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开展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研,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目的、志愿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能力较强和参与意愿极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但近些年来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构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于2018年9月至11月面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以纸质问卷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6份,有效率为92.67%。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占37.61%;大二学生占35.82%;大三学生占26.57%;男生占56.63%;其中女生占43.37%,文科类占58.29%;理工科类占41.71%。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1.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68.63%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但也有31.3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方面, 36.84%的学生选择会积极参与;53.47%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时间和精力就会去参与,但是仍有9.6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也有小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了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需要高校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在对“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调查时,有61.9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等相关组织通知;4.81%的相关志愿者网站信息公布;13.63%的学生是通过同学、朋友介绍的;也有19.64%的学生是通过志愿者相关组织通知的。在对参与志愿服务类型的调查中发现,有24.31%的学生选择爱心服务类;13.32%的学生选择健康教育类;19.94%的学生选择增加社会经验类;还有42.43%的学生选择社会公益类。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等相关组织通知的方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社会公益类的志愿服务活动。
3.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
在问及“你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48.53%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28.85%的学生选择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15.91%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体会助人的快乐;但是也有6.71%的学生认为是强制参加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不少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不明确,缺乏对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工作。
4.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有21.35%的学生认为是志愿服务活动单一;有15.32%的学生认为是工作宣传不到位;有35.68%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系统培;27.65%的学生认为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问及“你认为本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时,有32.19%的学生认为非常好;有48.9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但仍有不足;有13.56%的学生认为效果并不明显;有5.33%的学生不了解本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调查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系统培训。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的培训。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系统培训。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沟通能力差,社会实践经验较少等问题,这些会影响志愿服务质量。此外,在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工作前,部分高校很少甚至没有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整体水平不高。
2.志愿服务宣传不足,活动缺乏创新。由于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不足,许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不明确,缺乏对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目前,虽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得到广泛开展,主要是以社会公益事业类活动为主,各个高校开展的各种志服活动,例如青少年宫志愿服务活动、献血车进校园活动、进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
3.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群体具有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积极性和持续性,相比物质奖励,大部分志愿者更在意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同时,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的标准也影响了对其服务情况的认可,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有一定的影响。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高校可以采用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礼仪培训、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仅凭个人的参与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相应提高。为了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将志愿服务内化为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
2.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志愿服务活动应从社会需求出发,与此同时各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践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打响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涵。
3.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例如,将志愿服务内容加入思想政治课等必修课,纳入社会实践学分、德育分等管理,使志愿服务常规化。此外,按照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长与服务质量,各高校应该给予志愿者荣誉表彰,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荣誉感和仪式感。
参考文献
[1]王海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绿色科技,2018(17):270-271
[2]刘亚宁,刘美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J].品牌研究,2018(06):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