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作 者:周维一
(营口市育才幼儿园,辽宁 115000)
大
中
小
前言 现如今,大多数的年轻妈妈生完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和爷爷、奶奶带,自己和孩子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自己抚养幼儿,也是不能对幼儿的需要给予及时的满足,有的甚至会打骂幼儿,这样就使得幼儿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了不安全的依恋,从而导致幼儿情绪易冲动、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合作性较差;不愿和别人分享等不良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极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方面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好。因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图书就自己拿在手了,别的小朋友想玩也不给他们玩,由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情绪易冲动,他们就会出手打小朋友,久而久之其他的小朋友就不再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起玩,而这样这些幼儿在幼儿时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经验。有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能力的基础,所以说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如果不及时的进行矫正,那么长大之后将不能和周围的人们有良好的关系,从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有70%在幼儿期间出现过攻击性行为,而这些罪犯与父母之间缺少亲密感,亲子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并且亲子之间存在更多的责备和怨气,由此可见幼儿和父母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和幼儿是否有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从幼儿依恋的角度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无论是对幼儿自身、家长还是社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班杜拉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哈吐普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以劳伦兹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攻击的理论即影响原因、以雪莉、张文新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姚雅萍、杜好强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以王宝珍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还有些学者提出了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不良影响、以张文、孙华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虽然有大量的学者来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提出了形成的因素和合理化的解决策略。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过依恋理论,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教师和家长们,应该如何的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我认为在这方面还有些不足。所以,在这篇论文中,我除了会总结以往学者的观点,并且在解决策略方面我还会重点从如何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方面来进行阐述。从而丰富以往的研究成果。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
心理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有许多的不同观点。如解剖学理论认为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是攻击性行为;社会判断理论认为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前提条件学派则把攻击行为定义为那些具有伤害意图或是有意性伤害他人的行为;行为后果学派则认为个体的行为对对方造成了伤害性的结果的行为叫做攻击性行为。这些定义不是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就是把攻击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化,导致一些非攻击性行为,都被定为攻击性行为,或是让人根据定义无法直接观察或测量是否是攻击性行为。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主体的需要受到挫折时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而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欲望没有达到满足。如别的小朋友拿了他想玩的玩具、成人没有给他买他想要的食物等。所以幼儿攻击性行为定义是指幼儿因为欲望达不到满足,对人或物所采取的有伤害性的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1.为幼儿创设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无论是在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还是幼儿的依恋形式都提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影响幼儿行为和情绪的重要性。而我认为家庭环境的好坏和父母的婚姻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婚姻不幸福的父母常常苦闷烦躁、自顾无暇,幼儿易受到忽视和虐待,久而久之幼儿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而不安全依恋的表现则是冲动、情绪不稳定、合作性差,这些特点极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所以一方面父母要有良好的婚姻质量,这样父母才能相互支持、共同关注幼儿,同时也会对幼儿的需要给予及时的满足,进而使得幼儿和父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依恋,使幼儿具有友好、热情、有较强的合作性、情绪较稳定的特点,从而减少了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父母应多和幼儿有较多的肢体接触、模仿他们的动作、语言,应多和他们进行说话,和他们一起游戏,让幼儿感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喜欢我的,父母应对幼儿发出的“信号”给予及时回应,当幼儿犯错误的时候应先理解其原委,然后对幼儿进行耐心的说教,而不是直接的打骂幼儿,这样不仅不会从根本是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使幼儿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父母子关系紧张导致幼儿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也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另外幼儿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来对待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地情绪体验中,使幼儿和教师之间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使幼儿形成对人友好、合作性强的特点,从而也较少的幼儿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
2.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依恋类型的不同会导致幼儿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认知水平低导致的,所以要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要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就要让幼儿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有研究显示,建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的认知模式是消极的,认知水平也较低。那时因为在幼儿和照看者建立依恋时,照看者多以拒绝、消极的态度开照看幼儿。在幼儿园我就曾观察到这样一幕:霖霖因喜欢小美,于是就摸了摸小美的脸,可是没等霖霖反应过来,小美就踢了霖霖一脚,还哭着说,霖霖打我。正是由于小美的认识模式是消极的,才会导致小美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一方面家长在抚养幼儿时要多爱抚幼儿;多向幼儿微笑;对幼儿的合理需要要给予及时的满足,并向幼儿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幼儿认为大家都是爱我的、喜欢我的。另外,教师也要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多抱抱、亲亲他们,使每个幼儿都认为老师是爱我的,使幼儿和教师之间也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那些自我认知模式较为消极的幼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因为那些幼儿由于没有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知模式,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并按心中“好孩子”的形象要求和塑造自己。进而使那些幼儿能和教师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使幼儿形成一种较为积极地认知模式,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而也解决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根据幼儿的依恋类型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安斯沃斯把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他又把不安全依恋分为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安全型的幼儿情绪健康、稳定、友好,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小,而不安全依恋的幼儿情绪不稳定、易恼怒、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忽视或拒绝成人的指导,由此可看出不安全依恋的幼儿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由于这类幼儿忽视或拒绝成人的指导,所以教师在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能以直接说教的形式,而要采取一些间接的形式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在幼儿玩娃娃家的时候以幼儿的身份参与当中,通过创设类似的情景,并让这类幼儿扮演被攻击的小朋友,以此让这类幼儿体验到被攻击的小朋友的感受,并让这类幼儿以教师的身份来对这类行为进行干预,为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这些幼儿不再打小朋友。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不仅在不知不觉当中认识到了打小朋友是不对的,并且还知道了应该怎样矫正自己的这种行为。
4.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所以幼儿的早期学习都是通过模仿成人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分辨不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试想父母当着幼儿的面和他人发生破坏性的冲突,使幼儿看到父母令人恐惧的行为或受恐吓的行为,会使幼儿对提供保护和支持的父母的信任大打折扣,如果父母长期以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幼儿则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以此情绪也表得不稳定、易冲动,从而导致幼儿也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就需要成人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幼儿面前用暴力、谩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谦让、合作等良好的亲社会性行为,这样也有利于幼儿和父母之间形成安全的依恋,从而使幼儿的情绪更稳定、行为也更加友好,近而从本质上消除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5.培养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
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气质类型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幼儿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所致。而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恋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的提供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情绪调节的能力。所以一方面父母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形成。首先,父母在抚养方式上应敏感细致,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排解,以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亲子交往氛围,提供幼儿身体上的呵护和心理上的支持。再次,应增加和幼儿身体接触的机会,多抱抱、亲亲幼儿,给幼儿以安全感。另一方面则应该多于幼儿进行与情绪相关的交流。首先,父母应多与幼儿交流情绪相关问题,启发、诱导幼儿表述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愿望。其次父母在于幼儿交流过程中应向幼儿提供简单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如:捂住耳朵、自言自语等,并帮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些调节策略,促使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样做,使得幼儿和父母之间形成了安全的依恋,从而提高了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进而可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合理调节避免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
本论文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然后结合依恋理论来阐述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由此得出了一下几个结论:
(1) 幼儿和父母之间建立的依恋类型与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2) 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态度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认知模式,而幼儿的自我认知模式是影响了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3) 依恋对象的情绪调节能力直接影响的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但是在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希望以后的学者能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更多方面来结合幼儿的依恋理论来进行研究,从而为广大教师和家长们提供更多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使幼儿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峰.幼儿攻击性行为归因与综合教育干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74.
[2]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5):78.
[3]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3-255.
[4]马素琴.从家庭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学报,2010(5):81.
[5]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马剑虹,何新汉,陈美微.家庭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5):672-675.
[7]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4):5-8.
作者简介
周维一, 1989年8月21日 , 性别 :女,最高学历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