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 者:蔡梦瑶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城第一小学 325000)
大
中
小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将情感教育融合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情感教育,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创新思维、美术创作、手工活动、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整合情感教育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情感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创造美的技能,并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热爱与享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将情感教育融合进美术教学中,把美术教学课堂当作培养学生美学意识与艺术修养的主要场所。
一、关于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充分发挥情感的渲染性功能,帮助学生收获知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死记硬背式教学模式渐渐被人们摒弃,人们需要更为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探讨利用情感熏陶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发展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另外,情感教育与艺术教学具有密切联系,往往在生活中二者同时被呈现到欣赏者面前。例如,《蒙娜丽莎》成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难以捉摸的情感。从这一层面看,美术艺术本身就含有情感元素,名家名画中均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情感赋予艺术载体,再传递给欣赏者。
二、将情感教育置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学美术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课改的影响,但是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旧层面上,许多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仍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新理论不符。情感教育作为有别于传统认知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创造力,并训练学生发散式思维。同时,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教育更易于其接受新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模式,还能够缓解学生压力,强化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探索性,枯燥的固化式教学模式很有可能扼杀小学生的这种天性,亦不利于培养其创造力,对于美术教学效率也有不利影响。采用情感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并理解作者创作思想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到艺术诞生的不易,同时通过艺术作品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另外,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诸多优势,教师应当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1]。
三、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教师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引下,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与创作背景,学生通过自身独立思考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创新理解。例如,在《向日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该画作的艺术风格与梵·高的生平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结合当代艺术领域对《向日葵》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美国的一名学生认为梵·高画作中的向日葵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而生长起来的向日葵。改名学生的观点极具创新性,与我国画家对梵·高作品的定性认知不同,他是经自身独立思考,在以自我感情为基础的情况下对梵·高画作的创新理解。二是学生在情感丰富的情况下,有助于提升自身艺术创作水平,因为学生自身感情丰富,那么对周围事物就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因此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其自身心境也有所改变,并有所感悟。许多优秀艺术家所探寻的创作灵感往往都源于情感,也只有饱含丰富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二)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需要树立新型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为核心,利用小学生高模仿力与好奇心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在欣赏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与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之美。另外,美术教学离不开创作,教师应当适当启迪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小学生在绘画时将天空画满月亮,将星星比喻为月亮的孩子。教师看到这样一幅作品时应当赞美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而不应受到思想的限制对学生进行纠正式教育。教师在美术创作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以《茶香四溢》为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屏幕中茶壶的形状、颜色、特点等等,引导学生其自身思维中的茶壶的形象,并进行创作。学生的作品往往与客观状态下的茶壶具有较大差异,突破了事物的限制,是学生自身情感、思维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
(三)在手工实践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生在手工活动中往往需要展开想象,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且新颖的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手工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进行创作,要求学生的手工制品与作品主题相契合。例如,以制作《我的爱心卡》为活动主题,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立体式与平面式的爱心卡,可以细分为动物主题、卡通主题、绘画主题、风景主题等等。让后介绍爱心卡的基本构成要素,再向学生播放制作爱心卡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制作爱心卡的方向。比如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制作爱心卡可以送给同学、朋友、老师、父母,并在引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构思。这样学生充满情感地制作爱心卡,不仅能够培养其友爱同学、热爱亲人、尊敬老师的意识,还有助于激发其情感,培养其审美意识等。
(四)优化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想要在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应当努力丰富自身知识,同时仔细分析小学生特点,将美术教学活动与小学生教学需求充分结合。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学生美术欣赏知识时,鉴于学生理解能力低,学生还无法区别线条的曲直变化所带来的美感,直线像高速公路,曲线犹如心脏跳动的韵律,像是在跳舞,感受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受不同,所以绘画是可以加入自己的心情去创作。教师可以进行类比,激发学生想象力,如横线就像人躺下,而竖线就像人站着。再比如教学生认知事物时,可以引入动物的某些特征,通过学生对动物的想象,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作品的认知,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游戏活动的编制,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感知的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与情感教育具有密切关联。小学时期学生情感属于发展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有必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其中,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天翼.学会欣赏 感悟美丽——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87.
[2]朱徐一小.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23):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