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子的故乡情
作 者:王 昊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高三10班 252000)
大
中
小
故乡这个字眼,无论是谁都不会陌生,它散发出的独特情感,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自从古人有了“故乡”这个概念,“陪伴”与“离别”这两个词也就接踵而至。这三个词语好似针线串珠,织起了中国人真挚而又温暖的情感主题。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回忆里的种种温馨场景,时时会激起游子无比浓烈的故乡情。 故乡是每个人从小生长生活的地方,故乡也是家人正在生活的地方。思念故乡,更重要的是思念在故乡的家人;思念故乡,也是在思念自己曾经和家人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家人就一直陪伴着我们,你有时似乎不会感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确实一直默默地在你身边,给你无限的情感温暖和精神支撑。离开家了,反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家的存在和温暖。当游子在外遇到困难挫折时,想到故乡的家,就会又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在你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难以抉择的时候,和远方家人的电话沟通或者书信往来,就仿佛有一双有力的大手在帮你排忧解难指引方向。故乡,是每一个游子心中的“定海神针”,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心有所系,情有所依。
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的心,总是会被外面精彩的世界所吸引。长大了,就要去外面游历,就要去闯荡外面的世界。离别家乡,意味着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远离家乡时,内心好像总有一块吸满了水的乌云,稍微一挤便大雨倾盆。曾经有一位诗人说道:“如果刚一见面你就感到了离别的隐痛,那你必定是爱上他了。”那么,我想杜甫是爱上了故乡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无限思乡之情孕育其中。苏轼更是对这份爱理解的深刻,所以才会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慨叹,希望天下人都能好好享受这陪伴的美妙。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和亲人友人共享一轮明月之时,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的油然而发。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份爱更是如洪水般涌来,“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告别所引发的离愁别绪,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思念家乡,更多的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和儿时岁月的美好时光。
思念故乡,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仪式。新春佳节,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回家看看;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阻挡不了游子的归心似箭;无论火车多么拥挤,无论行程多么艰难,都要想方设法,为的只是和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已经习惯了家人的陪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这种强烈的反差推动着我们重回故乡的怀抱。为的只是父母家人的嘘寒问暖,为的只是邻里朋友的互相寒暄,有时需要跨越大半个中国,甚至漂洋过海,也心气儿不减。面对回家的路,面对家的温暖,旅途的疲惫不过是过眼云烟。匆匆忙忙的旅途,因为心中的目标而变得不再艰难,游子的思归之情,是在热切的期盼家人的陪伴。陪伴家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独有的文化情感。
故乡情,总是不会过时的。无论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陪伴的喜悦,还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离别的忧愁;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空错位的失落,还是这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怯怯期盼的心态,都真实地刻画了古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帖入微;不矫揉,不造作,至真至美。在游子的心中,故乡永远是只有一个,故乡情也永远是亘古不变的,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最能跨越时间的深度与空间的广度,也是最能引起中华儿女情感共鸣的。
思乡之情,无需表达,无需浮华,更无须担心它的逝去,因为这份淡淡的忧伤与喜悦,这份无法言语的思乡之情,已然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人的骨髓中,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