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柳永雅词及其影响
作 者:徐 巧
(广东省河源市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517500)
大
中
小
摘 要:柳永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自宋及清,论词者对柳永及其词无论是褒是贬却都无法忽略他,本文希望在众前辈先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文本,探讨柳永雅词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柳永;《乐章集》;雅词
雅词和俗词皆是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中,俗词的数量远远超过雅词。赵谦先生说:“柳永存词约212首,雅词数量远少于俗词, 但其雅词既不同于晏殊之秀雅也有别于姜夔式的骚雅,即使是被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州》依然有“想佳人妆楼 望”之句。难怪曾大兴先生说“柳词的‘雅’并不纯粹,在相当程度上倒是被他的‘俗’所改造。”下文具体分析柳永的雅词及其影响。
一、柳永雅词
在柳永放荡不羁的个性与率真的语言背后,牵连着众多的不公的评论与争议,诸如“《乐章集》中,冶游之作居其半,率皆轻浮猥媟,取誉筝琶”未免有失公允,也有较为中肯评论: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谓: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这些评论中都中肯地指出了柳词中“雅”的一面。柳永的《八声甘州》一直受称道。此词一扫柳词之前的绮罗香艳之态,豪放之中寓有悲凉之气,气象开阔,由景生情,慨叹颠沛流离的无奈境地。
柳永的遭际于词中体现的很充分,《乐章集》中羁旅行役之词约52首,记述着他奔走天涯的艰辛与无奈,倾诉的是文人落魄的悲伤。
(一)羁旅行役词
科考之路艰辛,仕途尤为艰难,落拓江湖,东奔西走的柳永是痛苦的。柳永往往是在煎熬中度过漫漫长夜。对帝京的眷念,对故乡的怀念,对佳人的思念,都只是他漂泊旅途中短暂的安慰。感性的柳永对于仕途不顺更多依赖于外部力量来排遣,但是这种种外部力量因现实原因经常受阻,他无法像豁达的东坡那样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无法由内部战胜自己。
(二)承平气象词
1.民俗词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时代,经历了80多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富庶,经济繁荣。柳永生活于这个特定的时代,并且长期过着都市生活,他的部分词反映了这种情况:
这类词约12首,词中将北宋汴京的繁华富庶热闹风貌做了一一展示,反映上层社会和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良辰美景,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兴致高昂,俨然一幅幅盛世和平官民同乐的图画,给人“千载如逢当日”之感。无怪乎祝穆《方舆胜览》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
2.祝颂词
《乐章集》中的祝颂词风格典雅,气象阔大。例如《早梅芳》(海霞红),《送征衣》(过韶阳),《永遇乐》(薰风解愠),《醉蓬莱》(渐亭皋叶下)等约16首词,符合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咏史、咏物词
这类词约16首,咏物词以《受恩深》为例(雅致装庭宇)词中达到了“托物言志”的深度,对于柳永来说很不容易了。咏史词《双声子》(晚天萧索)虽然不及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是境界开阔,抒发了对历史兴亡之感。
二、柳词的影响
(一)影响范围之广
柳柳永足迹几乎遍布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再加上写实风格,易引起共鸣。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一名西夏人说的话。
《鹤林玉露》卷一三:金主亮闻歌《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高丽史》卷七一《乐志二·唐乐》载高丽王宴享朝会所用歌词六十首中,其中十五首词作中作者可考的共八人,柳永一人占了八首,其余每人只占一首,即使是晏殊、欧阳修、苏轼也不例外。
(二)影响阶层之多——雅俗共欣赏
上至帝王士人,下至黎民百姓,歌妓乐工,无不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并接受柳词。
《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仁宗留思儒雅,务本道理,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曲调,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
文士阶层对待柳永的态度是尴尬的,一方面,他们鄙视柳词,因为它俗;另一方面,他们出自内心的欣赏柳词,因为它美。
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公为之绝倒。
宋·曾 《高斋诗话》载: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苏轼与秦观都是很矛盾的心里,苏轼如若真的认为柳永词不值一提,断然不会拿自己的词与柳永相比,假如秦观真的鄙视柳永,他也绝对不会模仿柳永作词。苏秦二人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的文人。
市井之人喜好的这类词主要是依赖歌妓演唱而传播开来的, 因为柳永不仅熟于文辞,而且精通音律,因此歌妓纷纷向他所要新词,并且柳永在歌妓中很受欢迎,甚至有“吊柳七”的记载。
(三)影响时间之长
柳词自出现之日起至今影响经年不衰。千年之后的现代人,不管对柳永了解多少,却几乎都能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连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录了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有宋一代来说,柳永的影响仅从北宋、南宋的文人评论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尽管这些评论家大多对柳永持不屑的态度,但是却无法跳过他。不仅本朝的人评论他,而且北宋以后的论词者都无法越过他。自宋之后,学词的人士无法忽视他,因为有人说学词当学柳永。自宋之后,谈论戏曲的人无法忽视他,因为有人说他是“曲祖”。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叶嘉莹.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 [4]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唐圭璋.词话丛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赵谦.柳永歌妓词三题[J].文学1994,4.
[7]崔海正.近年柳永词研究述略[J].中国文学研究,1996,1.
|